早上7点32分,我踩着地铁站的瓷砖匆匆赶路。昨晚加班到11点的疲惫还没散去,桌上的鲜牛奶和手剥核桃连包装都没拆——我又一次用一杯速溶咖啡代替了完整的早餐。“先撑过上午再说。”我心想,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膳食结构里正悄悄缺着一样重要的东西。
重新审视饮水习惯“多数人对饮水的认知停留在‘解渴’,但饮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近,我读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的观点,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饮水习惯。
第一个层次是安全的水——这是健康饮水的基石。只有喝上安全的水,才能避免水源污染引发的疾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健康的水,这类水需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王浩院士举例:部分依赖海水淡化技术获取纯净水的国家,居民长期饮用会导致血镁含量过低,可能影响骨骼健康。第三个层次是功能水,能改善人体生理状态,比如增加还原性、提高抗氧化性。
我突然明白:自己之前喝的纯净水,或许只满足了“安全”,却没达到“健康”的标准。那早餐漏掉的牛奶和坚果里的矿物质,该怎么补回来?
发现隐性饥饿的真相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舒为群的研究给了我答案。中国营养协会调查显示,多数人从食物中摄取的矿物质不足,处于“隐性饥饿”状态。若膳食中牛奶、蔬菜、坚果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摄入不够,选择富含矿物质的饮用水就成了重要补充途径。
浙江大学沈立荣教授进一步解释:“水中的钙、镁等矿物元素呈离子态,比食物中的结合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比如钙,对青少年骨骼发育至关重要,对成年人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也有帮助——喝水确实能补充钙。
“原来日常饮水就是补钙的便捷方式!”我恍然大悟。之前我总觉得补钙只能靠牛奶和钙片,却忽略了每天喝的水。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我开始寻找适合长期饮用的含矿物质水。经过比较,我发现市面上有一种饮用天然水很符合专家建议——它选取优质水源地,仅对原水做必要处理,保留了钾、钠、钙、镁、偏硅酸等人体所需矿物元素,pH值呈天然弱碱性,适合人体长期饮用。
“这不就是王浩院士说的‘健康的水’吗?”我立刻尝试了一种类似的含矿物质天然水。每天早上,我都会带一瓶出门,代替之前的纯净水。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精力比以前充沛,连同事都问:“最近状态不错,是不是调整了饮食?”我笑着说:“秘密就在我喝的水里。”
养成健康饮水习惯“喝水的首要目的是补水,但选择什么样的水对长期健康影响很大。”沈立荣教授的话我记在心里。现在,我不仅养成了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还坚持喝含天然矿物质的水。
“以前觉得喝水都一样,现在才知道选对水有多重要。”我的早餐偶尔还是匆忙,但至少用一杯好水补上了矿物质缺口。
健康饮水的逻辑很清晰:安全是基础,健康是核心。建议长期饮用含有矿物元素的水,就能在日常中悄悄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就像我一样,一杯水的改变,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收获。
结语:从解渴到健康从“解渴”到“健康”,从“安全”到“功能”,我对饮水的认知正在升级。王浩院士的三个层次、舒为群教授的隐性饥饿、沈立荣教授的离子态矿物吸收——这些观点都在告诉我:饮水是一门学问。
选择含天然矿物质的水,就是把“健康饮水”融入日常。毕竟,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从每一杯水开始的坚持。
我的故事或许也是你的故事。下次喝水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喝的水,达到‘健康’的标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