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秘境藏惊喜!盐蒿染红湿地,麋鹿群在这里演绎生命欢歌 江苏野生麋鹿保护区在哪里 江苏藏着的秘境
创始人
2025-11-04 14:31:44

当北方的寒风开始裹挟着落叶横扫大地,江南的秋意还在半推半就中徘徊,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的条子泥湿地,早已被大自然泼洒上最浓烈的色彩。2025 年 11 月 2 日,这片广袤的湿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铺天盖地的盐蒿化作红褐色的云霞,与澄澈的蓝天、碧绿的海水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独属于黄海之滨的生态画卷。



更令人心醉的是,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麋鹿在此间自由徜徉,它们低头觅食的悠闲、追逐奔跑的灵动,为这片静谧的湿地注入了无限生机,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沉醉在这份原始而纯粹的自然之美中。而这份美之下,更沉睡着两千年的盐香与文脉,让这片湿地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典范。



条子泥湿地坐落于黄海生态区的核心地带,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 12.7 万公顷。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众多动植物的 “天然乐园”。这片被当地人称为 “条子泥” 的沙洲,南北长 30 公里,东西宽 16 公里,零米线以上面积达 505 平方公里,犹如一条天然长龙横卧于东台中部岸外,潮涨时汪洋一片,潮退后一马平川,独特的 “滩海兼容,三水交汇” 地貌,使其成为区别于任何一处沙洲的自然奇观。



深秋时节,正是条子泥湿地最富魅力的时刻,此时的盐蒿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从翠绿逐渐过渡到浅红,最终化作一片绚丽的红褐色,绵延数十里,宛如一张巨大的红地毯铺展在黄海之滨。



漫步在湿地的栈道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身旁是摇曳的盐蒿,远处是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海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纯粹的色彩与清新的空气,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与烦恼,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净化与放松。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盐蒿,恰是这片土地盐文化起源的见证者 —— 正是这片滩涂的盐碱土壤,孕育了东台两千余年的煮海传奇。



盐蒿不仅是条子泥湿地深秋时节最动人的风景线,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有着极强的耐盐碱能力,能够在贫瘠的滩涂上顽强生长,它们的根系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不仅能够固定流沙、改良土壤,还能为众多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和觅食的场所,进而支撑起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每年深秋,盐蒿成熟后,其种子会成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而枯萎后的盐蒿则会腐烂分解,为湿地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滋养着下一代植物的生长。可以说,盐蒿是条子泥湿地生态平衡的 “守护者”,正如千年前在这里劳作的盐民,用坚韧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追溯历史,条子泥所在的东台地区自古便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先秦古籍《世本・卷一》记载 “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而东台因东临黄海、茅草丛生的天然条件,成为煮海煎盐的理想之地。



真正让这里盐业兴起的,是汉高祖十二年(前 195 年)的吴王刘濞,他 “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海煮海水为盐”,从此开创了东台境内官方盐业生产的历史。那时候的条子泥周边,虽还是荒无人烟的滩涂,却因盐的诱惑,开始聚集起第一批开拓者。



盐的繁体字 “鹽”,由 “臣”“人”“鹵”“皿” 四部分组成,仿佛凝固了当年条子泥周边盐场的劳作场景:“臣” 是监督官吏,“人” 是煮盐的灶丁,“卤” 是取之滩涂的原料,“皿” 是煎盐用的锅釜。古人 “煮海为盐” 的艰辛,被盐民诗人吴嘉纪写进诗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想象深秋时节的古盐场,盐民们在滩涂取卤、燃灶,烈火将盘铁烧得通红,泼上海水便蒸腾起白色烟霭,与今日盐蒿的红褐色云霞在时空里遥相呼应,都是这片土地最本真的色彩。



到了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刘晏任两淮转运使后改革盐法,废官营专卖制为官商专卖制,调动了盐民积极性,淮南盐异军突起,东台盐业也由此走向兴旺。宋代更是东台盐文化的高光时刻,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名相先后在此担任盐官,被东台人称为 “西溪三杰”—— 彼时的条子泥周边属西溪管辖,三位才子的到来,为这片盐香之地注入了文化灵魂。



晏殊为盐民建造 “避潮亭”,让他们在涨潮时能有栖身之所;范仲淹更是 “古海口三里栈道听鸥声,滩涂上十里星灶慰盐丁”,后来主持修建的范公堤,不仅成为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标志,更守护着包括条子泥在内的沿海滩涂免受海潮侵袭,至今仍是东台人心中的圣地。



明代,东台盐业进入黄金时代,设立盐运泰州分司,管辖栟茶、安丰、东台等十场,即历史上著名的 “淮南中十场”。朝廷从苏州、松江等地区强迁 4000 余户居民到东台充作灶丁,加上永乐年间避乱而来的移民,场署周围逐渐形成村庄,许多地名至今仍带着 “场、团、灶、仓、垛” 等盐文化印记。当时西溪盐仓曾创下年支盐一亿二千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东台产出的盐 “色白、粒大、干”,有 “淮盐甲天下” 的美誉。那时的条子泥滩涂,虽未大规模开发,却已是盐场重要的取卤地,潮起潮落间,滋养着沿岸的盐业文明。



然而,大海的馈赠并非永恒。清代中叶,由于淮河、长江两大径流入海带来大量泥沙,条子泥周边新生陆地含盐量逐渐减少,加上海岸线东移,潮汐不至,土卤日淡,盐业生产开始衰败。民初实业家张謇在沿海开垦植棉,进一步加速了盐业的转型,直到 1961 年盐民全部转农,1987 年所有盐灶、亭场全部熄火停煎,东台两千余年的产盐历史才正式落幕。盐灶熄灭了,但盐民们勤劳坚韧的基因,却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后来湿地保护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除了绚丽的盐蒿,条子泥湿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成群结队的野生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有着 “四不像” 的独特外形,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条子泥湿地因其广阔的滩涂、丰富的水草和安全的栖息环境,成为了野生麋鹿最理想的家园。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数百头麋鹿聚集在一起的壮观景象,它们或低头啃食鲜嫩的水草,或在浅水中嬉戏打闹,或悠闲地躺在滩涂上晒太阳,偶尔还会扬起头颅,发出悠长的叫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它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有趣的是,民间传说中,范仲淹修建范公堤时,便曾见过这类 “神兽” 在滩涂出没,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野生麋鹿在条子泥湿地的繁衍生息,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保护。多年来,东台市始终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扩大麋鹿栖息地面积,改善栖息地环境,加强对麋鹿的监测与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行为,使得野生麋鹿的数量在条子泥湿地不断增长。



如今,条子泥湿地的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达到数百头,成为了我国野生麋鹿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也为全球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 “中国经验”。这种对生命的守护,与当年范仲淹修堤护民的情怀一脉相承。



在湿地的深处,除了麋鹿,还隐藏着众多珍稀的鸟类和野生动物。每年深秋,大批候鸟会陆续迁徙至此,在这里停歇、觅食、越冬,其中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清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湿地,成千上万的鸟类便会从芦苇丛中飞起,形成漫天飞鸟的壮观景象,它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奏响一曲欢快的自然交响曲。



这让人想起 “帆开弶港的三百年间,条子泥的朵朵浪花追逐着片片帆影,片片帆影相伴着点点渔火” 的景象,如今的鸟群与当年的帆影,都是这片海域生命活力的见证。此外,湿地中还生活着野兔、刺猬、蛇类等多种野生动物,它们与麋鹿、鸟类和谐共处,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条子泥湿地的美,不仅在于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黄海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而这片湿地承载的盐文化记忆,更让其有了与众不同的厚重感 —— 从吴王刘濞的煮盐兴邦,到 “北宋三相” 的勤政为民;从盐民诗人的苦涩吟唱,到如今的生态重生,条子泥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条子泥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人们在栈道上眺望盐蒿红浪时,会路过标注着 “古盐场遗址” 的指示牌;在观鹿台等待麋鹿现身时,会听到当地向导讲述范仲淹修堤的故事;在候鸟馆参观时,能看到当年盐灶的微型模型。古老的盐场遗址与壮美的湿地风光相互交融,成为东台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增强了生态保护的意识。



然而,条子泥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湿地面临着围垦开发、污染排放、过度捕捞等多种威胁,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为了守护好这片珍贵的湿地,东台市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湿地生态监测与科研工作,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



当地还创新打造 “720 保护模式”,对 720 亩高潮位栖息地进行微地形改造与封闭管理,为候鸟提供安全家园。同时,东台市注重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延续了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 的城市基因。



站在条子泥湿地的观景台上,眺望远方,红褐色的盐蒿与蓝天碧水交相辉映,成群的麋鹿在滩涂上自由驰骋,洁白的海鸥在天空中翱翔。耳畔仿佛能听到两重声音:一是盐民们 “嘿哟嘿” 的劳作号子,伴着渔歌与潮声回荡千年;二是麋鹿的悠长鸣叫与候鸟的清脆啼鸣,奏响今日的自然欢歌。



这一幅幅跨越时空的生动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与历史的深厚底蕴。这里不仅是动植物的天堂,更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它用最纯粹的自然之美与最厚重的文化之韵,唤醒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深秋的条子泥湿地,是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流动的画,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用绚丽的色彩、灵动的生灵,展现着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用千年的盐香、不朽的文脉,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从煮海煎盐到生态守护,这片土地完成了最美的蜕变,却从未丢失灵魂。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条子泥湿地将永远保持这份原始而纯粹的美,成为黄海之滨一颗兼具自然灵秀与文化厚重的生态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与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纯享版!雪中泸沽湖如梦似幻像仙... 11月3日,受近日气温下降影响,四川盐源泸沽湖景区迎来降雪。白雪纷飞,落在泸沽湖湖面和草海上。伴着清...
畅游多彩水杉林 畅游多彩水杉林...   2025年11月2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景区水杉林色彩斑斓,游客乘坐竹筏畅游林间,构成...
千城百县看中国|北京顺义:秋色...   北京顺义的秋色,总在不经意间惹人沉醉。步入舞彩浅山滨水国家登山步道木林镇段,抬头是明净的蓝天,蓬...
网友亲测无滤镜!顺德这片三角梅... 11月2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晟欣花园迎来三角梅盛景,引得游客流连忘返。11月2日,在顺德陈村花卉世界...
维京游轮首推中文服务欧洲海轮之... 维京游轮日前在上海举办2026欧洲航线媒体发布会,揭晓新航季产品亮点。2026年,除14条欧洲河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