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正定,有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它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干瘪坚韧,但却是当地人佐酒下饭的至宝,这就是正定崩肝。顾名思义,“崩”是一种烹饪技法,指的是将熟牛肝切成细丝后,入油锅小火慢“崩”,直至其水分蒸发,变得干香酥韧,而“肝”则点明了其主料。
品尝崩肝,是一场关于耐心与回味的体验。它不像许多菜肴追求入口即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一种“耐人寻味”的嚼劲。刚入口时,您会感到它十足的韧性,需要用牙齿和舌头慢慢与之“交流”。但随着不断的咀嚼,被紧锁在肝丝内部的浓郁香气开始缓缓释放——那是牛肝特有的醇厚脂香,混合着多种香料以及酱油、黄酱的复合咸香。
这种香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咀嚼的过程中层层递进,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直至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这种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使得崩肝成为了绝佳的下酒菜。一口醇香的白酒,配上一小撮耐嚼的崩肝,酒的烈性被崩肝的醇厚所驯服,而崩肝的干香又在酒液的浸润下变得柔和,二者相得益彰。
关于崩肝的起源,民间传说它与唐代名将郭子仪有关。据说在安史之乱时,郭子仪驻守正定,军务繁忙,厨师为了节约时间,将煮好的牛肝切丝油炸后存放,无意中创造了这道美味。传说虽不可考,但崩肝在正定流传百年却是事实,它已经与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融为一体。嚼着这坚韧的肝丝,仿佛也在咀嚼着古城千年的岁月风华,每一口都是沉甸甸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