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胡 英
10月的湖南桑植廖家村镇,秋意是悄悄漫进来的,绕着山、裹着河,把天地都染得透亮。还没靠近那片田野,风里先飘来熟悉的稻香——清润里掺着阳光晒透的暖,像只软乎乎的手,轻轻勾着我和友人,一步步往田野深处走去。
谁能想到,眼前这片连成片的沃土,正是“山上换山下”改革结出的沉实硕果。从前,零散薄田错落在山坡上,扛不住汛旱,亩产收益也总在低位打转;改革东风一吹,土地置换整合,终于成了眼下卧在山下河边的连片良田,抗风险能力提高不说,每一寸土地都多产了粮,村民的腰包也跟着一天天鼓了起来。田间早已是丰收的模样:有人扛着成捆稻子,脚步轻快地走向巨大木槽;有人扬起稻束,往槽上狠狠一摔,啪的一声,谷粒簌簌落下,撞出脆生生的响,裹着稻香飘出老远。稻浪间的小生灵更添生机,粉白、黄褐的蝴蝶绕着稻穗翩跹,时而停在稻尖歇脚,时而追着风掠过田埂。
良田盼来好收成,不仅把在外打拼的人们唤回了家,更把热闹凑得足足的——稻田中央的大水塘边,一场趣味拔河赛正等着开场。我和友人刚走近,就被人群裹着停住脚步。水塘清凌凌的,映着蓝天与金浪,一条粗麻绳横跨塘面,村民们攥着绳子的两头,因太过用力,指节也显得发白。参赛的人不分老少,均穿着色彩鲜亮的背心,脚踩沾了稻壳的软泥,身子往后倾,扯着嗓子喊“一二,一二”。水塘边挤着满满当当的看客,老人攥着拳头跟着喊加油,孩子举着稻穗晃来晃去。哨声一响,麻绳瞬间绷直,两边人使劲往后拽,水花被踩得溅起,有人脚下打滑趔趄了一下,引得全场哄笑。笑声刚落,“加把劲”的呐喊又起,喝彩声、号子声、水花声裹着稻香,在稻浪里翻来滚去。
田边空地上,早已搭好的简易棚子成了热闹的田野集市。每个摊前都摆得满满当当,全是这里独有的土特产。竹篮里的红薯还沾着湿泥,掀开陶坛的盖,自家酿的米酒醇香就飘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多闻几次。竹簸箕里的干豆角、腊肉摆得很整齐,村民手编的竹筐、手织的工艺品也很受欢迎。来往的人挑挑拣拣,不时传来吆喝声、讨价声,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这片田野,自带着山乡独有的柔与实。群山如黛,像巨人张开臂膀,轻轻地把山下大片田野揽在怀里;田野顺着河岸缓缓铺展,没有山地的高低错落,却藏着连片的辽阔。金黄稻穗缀满田间,不是小块田的细碎点缀,而是铺天盖地的鲜活。风一吹,稻浪顺着河流往远处漫去,这边金波还未平,那边稻穗又在起伏,仿佛河水一漾,田野便跟着一起呼吸,满是秋的灵动感,也让我们的闲谈与欢闹,多了几分自然意趣。
看过这番热闹,我和友人并肩踏过田埂,往河对岸的芦苇荡那里走去——早听说那里藏着廖家村镇最浓的秋意。脚下是沾着秋露的软泥,身旁是沉甸甸地晃荡着的稻穗,偶尔扫过裤脚,带点微凉的触感,鼻尖满是沁人心脾的稻香。我和友人聊了一路,终于走到芦苇荡边,只见蓬松的芦苇顺着河岸铺展,浅白色的芦花像谁撒了把碎雪,风一吹就轻轻晃,有的飘落在我们的发间、衣上,摸上去软软的。偶尔能瞥见水鸟站在荡边的浅水里,缩着脖子等鱼虾,见我们走近,不慌不忙扑棱着翅膀往荡里钻,只留一串脆鸣,藏在芦苇的沙沙声里,像在和远处的桑植民歌应和。
几个友人瞬间来了孩子气的淘劲,异口同声地要往芦苇荡深处走,不等与我们商议就卷了裤脚,蹚着浅水往荡里去。河水刚没过膝盖,带着秋的凉意却不刺骨,偶尔有小鱼游过脚边,惹得友人们阵阵惊呼,笑声顺着河面飘来,和稻浪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把廖家村镇的秋衬得更鲜活了。
等我们从芦苇荡出来,千人打平伙(打平伙,指参与者平均分摊费用的集体聚餐形式)正伴着桑植民歌“桑植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稻啊花香呃”的调子开席了。循着香味往回走,田边空地上,数十张木桌拼得整整齐齐,村民们端着瓷盆穿梭,盆里的菜冒着热气:苗寨社区的土鸡炖黄豆鲜到骨子里,冲天溪村的肉末酸菜最下饭,再配上滑嫩的米豆腐、嘎嘣脆的干土豆片,其余各村的招牌菜也摆得满满当当。
赴宴的人不只有本镇乡亲,周边乡镇的人也赶来了。老人们凑在一起拉家常,孩子们追着打闹,我和朋友们也挤在桌前,和村民们碰着碗、唠着嗑。我看着这满场团圆的光景,跟着哼起那句“桑植是个好地方”,才真正懂了廖家村镇的秋韵:不只是稻浪的金、芦苇的白,不只是蝴蝶的翩、水鸟的灵,不只是拔河赛的闹、田野集市的暖,更是人们勤劳奋斗收获的好光景,是十里乡亲聚在一起的烟火气,是日子越过越旺的团圆味,是“桑植是个好地方”最真切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