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云南省农村旅居业务覆盖自然村数量突破630个,较2024年同期增长11.5倍,形成以长三角地区“候鸟老人”为主体的旅居消费新格局。这一数据背后,是云南通过资源整合与市场培育,将气候、生态与文旅服务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实践路径。
2025年上半年,上海至云南的旅居人数达4.32万人,同比增长33.3%,占长三角客群总量的显著比例。这些长期停留的旅居者多选择云南乡村作为目的地,平均驻留时间超过91天,消费场景从传统康养延伸至艺术创作、教育交流等领域。在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村,新入驻的自媒体创作者、手工艺人等群体带动了本地书店、咖啡馆等业态的兴起,形成“旅居+乡村经济”的叠加效应。
政策支持成为产业扩张的重要推手。2025年5月印发的《进一步推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明确,通过三年试点建设,全省将打造100个旅居示范项目,其中70%以上位于乡村。试点地区以“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盘活闲置资源,配套“旅居贷”等金融工具,推动土地、资本与市场需求对接。目前,首批25个试点已进入公示阶段,涵盖温泉疗养、生态农业等多元主题。
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投入进一步夯实供需基础。上海推介会期间发布的《长三角旅居云南市场报告》显示,该区域客群对长周期、高品质旅居服务的需求旺盛,消费力显著高于普通游客。玉溪抚仙湖、弥勒太平湖等目的地通过生态修复与设施升级,吸引长三角客群形成稳定的季节性流动。与此同时,沪滇咖啡旅游旅居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云南正尝试将旅居与特色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
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全省旅居收入达236亿元,同比增长45.4%。随着昆明、大理等城市旅居公寓供给增加,以及远程办公模式普及带来的异地生活需求上升,云南旅居市场正从“短期体验”向“长期定居”转型,成为全国旅居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上一篇:游廖家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