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重阳节,记住:4事不做,2物不吃,家人福寿安康
创始人
2025-10-28 01:23:12

老伙计们,眼看农历九月初九要到了,街上的重阳糕都摆出来了,可别光惦记着吃——这重阳节的讲究,可比糕上的蜜枣还多。

咱现代人过节,常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毛病:知道要登高,却不知为啥不能傍晚去;

知道要赏菊,却不懂花儿可不能随便送。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4事不做,2物不吃”的老规矩,可不是瞎讲究。

先说头一件不能做的,别瞎送菊花。

你肯定纳闷:重阳赏菊、饮菊花酒都是老传统,怎么送花反倒不行了?

这里面藏着个“场景误会”。

菊花这东西,自古是文人眼里的“四君子”,凌霜开放的模样确实清雅,可在老一辈的认知里,它更多和追思有关,是祭祀场合的常客。

你想啊,人家老太太正盼着儿女回家过“老人节”,你拎一束白菊过去,这不亚于生日送钟,心意再好,寓意先跑偏了。

真要送花,康乃馨、长寿菊都比它靠谱,实在想带点菊元素,整个“松菊图”的摆件,取“松菊永存”的好意头,比鲜切花强百倍

第二件得记牢的,别让长辈沾家务。

1989年国家就把重阳定为“老人节”了,说白了这日子就是给老人们“放年假”的。

咱小的时候,爸妈在灶台边忙前忙后,咱扒着门框等吃的;

现在他们腰弯了、手慢了,可还惦记着给咱露一手。

重阳这天,无论如何得把围裙抢过来,买菜做饭、擦桌扫地全包干。

不是说长辈做不了,是这份“被照顾”的感觉,比啥补品都金贵。

你想啊,一家人围坐吃饭,老人只需要唠唠嗑、尝尝菜,这才是“敬老节”该有的样子,可不是让他们换个地方继续劳累。

第三件容易踩坑的,别说“节日快乐”。

这话平时说惯了,到重阳可得改口。为啥?咱得从根上捋:《易经》里“九”是阳数,九月初九双九相重,叫“重九”,可古人觉得“阳极必变”,这日子最初带着点“避凶祈福”的意思,还是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你想啊,一边是缅怀先人的肃穆,一边是祈愿长寿的期盼,用“节日快乐”就显得太轻飘了。

老辈人都懂,见面说句“身体硬朗”“全家平安”,比啥祝福都实在,

毕竟重阳的核心是“久久长寿”,平安健康才是真福气。

第四件得注意的,别穿得太花哨。

有人说“过节就得穿得鲜亮”,这话放春节、端午没毛病,放重阳就得打个折。

刚才说了,重阳有祭祖的传统,是个讲究庄重的日子,穿得大红大紫、花里胡哨,在老一辈看来是对先人的不尊重。

倒不是说非得穿黑灰,素净的浅蓝、米白、雅灰都行,既符合秋日的清爽,也透着对传统的敬意。

你想啊,登高赏秋的时候,穿件素色外套站在枫树下,拍照都比花衬衫上镜,这不一举两得?

讲完“不做”的,再说说“不吃”的。

头一样,别吃梨。

这可不是梨不好,秋天的梨水润得很,可架不住谐音梗闹的,“梨”和“离”同音,重阳讲究全家团圆,就怕这个“离”字犯忌讳。

老辈人常说“过节不吃离,团圆不分离”,不是迷信,是图个口舌吉利。

实在想吃也别急,等过了节再啃,或者换点寓意好的水果,比如苹果(平安)、橘子(吉利),吃着心里都舒坦。

第二样,别吃豆腐。

这话估计有人反驳:“豆腐多健康,咋就不能吃了?”别急,这说法是有地域讲究的。

在不少地方,豆腐是白事宴席上的常见菜,久而久之就和不好的场合绑在了一起。

重阳是敬老祈福的日子,图的就是个喜庆吉利,要是端上一盘豆腐,老一辈难免会多想。

当然了,这不是说豆腐本身不好,只是节日里咱尽量选点应景的,

比如重阳糕,“糕”谐音“高”,吃一口寓意步步高升;再比如菊花酒,古人说它是“延寿客”,抿一口全是对长辈的祝福。

其实说到底,这些老规矩不是束缚人的条条框框,而是古人传下来的“生活仪式感”。

重阳的核心从来都是“敬老”与“团圆”:不让长辈干活,是心疼他们的付出;

不说节日快乐,是懂节日的厚重;

不吃梨和豆腐,是盼全家的和睦。

就像古人登高插茱萸,不是真怕有灾,是想和家人一起迎接秋日的清朗。

今年重阳,要是有空,就带着爸妈去登登高,看看漫山的枫叶;

没空回家,打个电话说句“身体硬朗不?”比啥都强。

遵循老传统,不是守旧,是把藏在细节里的爱传下去。

毕竟,家人安康,才是每个节日最实在的祝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青... 姐妹们,今天我要分享一个让青椒肉丝好吃到舔盘的秘诀!不用复杂调料,连最普通的猪肉都能变得鲜嫩多汁,孩...
特色招牌菜 鲜虾捞拌八爪 主料: 草虾200克 八爪鱼须200克调料:辣鲜露30克 蒸鱼豉油15克 鸡精20克...
“煎饼机器人”农高会“上岗” 10月27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届杨凌农高会C馆门口,一台不知疲倦的“煎饼机器人”成了备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