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包了半斤白菜猪肉馅饺子,下锅前还特意跟我妈视频确认步骤,结果捞的时候还是粘成了一团,皮破了好几个,肉馅混在汤里弄得浑浊不清。气得我拍了张照片发家庭群,我姑秒回:“傻孩子,水开了加碗凉水啊,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准没错。”
其实这话我以前也听过,就是没当回事。总觉得煮饺子不就水开下锅、煮到浮起来就行?上次跟同事聚餐,饭馆后厨飘出来的饺子香勾得人直咽口水,端上来的时候个个完整,皮滑溜溜的还带点韧劲。当时就问了厨师长,他手里颠着炒勺笑:“你们家是不是忘了加凉水?这可不是瞎讲究,是真有用。”
今天特意再包了点韭菜鸡蛋馅的试了试。水烧得冒泡翻滚,把捏好的饺子一个个下进去,用勺子背轻轻推了推防止沉底。等水再次沸腾,饺子一个个鼓着肚子浮上来,我赶紧舀了碗凉水倒进去。你别说,刚还狂冒泡的锅瞬间就“安静”了不少,饺子也不像刚才那样在水面上乱撞了。
我蹲在灶台边瞅着,想起以前没加凉水的时候,饺子皮好像特别容易发黏,用筷子一夹就破。这次加了凉水后,煮出来的饺子皮摸着就不一样,滑爽还挺有弹性。后来又煮了两开,每次沸腾都加小半碗凉水,最后捞出来的时候,盘子里干干净净,没有一个粘在一起的,咬开一个,韭菜的鲜香味直冒,皮也没破。
其实吧,我以前也琢磨过这事儿,总觉得是饺子皮没醒好或者馅包太多了。直到今天试了才明白,加凉水真不是玄学。我爸凑过来看热闹,还跟我科普:“这是让饺子皮受热均匀呢,水一直猛开,外面皮熟了里面馅还没好,等馅熟了皮就烂了。加碗凉水降降温,让热量慢慢渗进去,皮就不容易破也不容易粘。”
说起来也有意思,我邻居大爷是退休的物理老师,上次聊起做饭技巧,他还真从科学角度讲过。说水沸腾时温度是固定的,持续高温会让饺子皮表面的淀粉迅速糊化,变得黏稠易粘。加凉水后水温下降,糊化的速度就慢了,饺子皮能保持更稳定的结构,而且反复降温升温,还能让里面的馅料熟透。当时我听得一知半解,现在自己试过才彻底明白。
不过有个小插曲,我加凉水的时候手一抖倒多了,锅里的水直接不沸腾了,吓得我赶紧开大火。我妈在视频里骂我:“你当是熬汤呢?半碗就够了,加完等再次沸腾就行,一般加两三次就差不多了。”后来查了下,新鲜饺子和速冻饺子还不一样,速冻的最好冷水下锅,慢慢加热不容易破皮,新鲜的沸水下锅后加凉水更合适。
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法子土,不如网上说的加盐、加食用油管用。上次试过往水里加盐,饺子还是粘了。今天亲测加凉水这个方法,是真的简单又有效。刚才给我那爱做饭的闺蜜发了消息,她还不信,说晚上要试试,回头再跟我反馈结果。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平时做饭好多小技巧,都是老一辈人凭着经验摸索出来的,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不少道理。就像煮饺子加凉水,没人特意去研究物理原理,却用了几十年都管用。刚才我弟放学回来,吃了一大盘,还问我今天怎么突然会煮饺子了,我拍着他脑袋说:“这可是你姑传的秘方。”
对了,你们煮饺子有没有遇到过粘皮的情况?是用的什么法子解决的?我还听说有人煮饺子的时候盖锅盖,说“盖锅盖煮馅,不盖锅盖煮皮”,下次我再试试这个说法灵不灵。要是你们有更妙的招,可得在评论区教教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