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盯着手机计步
以为步数达标就是健康赢家?
其实只需稍微调整走路姿势
走路时稍微“拐”一下脚
脚向内或向外微偏
就能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不管什么年龄开始都不晚!
但你要小心
步态出现这些改变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本文审核专家】
王锴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骨关节科
01
走路加个“小动作”
能让膝盖用得更久
一项今年8月发表的研究发现,调整走路姿势,走路时稍微“拐”一下脚(脚向内或向外微偏),就能有效减轻膝盖疼痛、延缓膝关节损伤,并可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研究内容
研究指出,骨关节炎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目前该病尚无逆转方法,主要靠止痛药或手术缓解。
研究招募了约7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保持正常走路(无干预),另一组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和地面压力台,在指导下调整脚尖角度并训练步态。
一段时间后对比发现:有计划地调整走路角度(尤其是脚尖方向),能减小膝关节压力,改善关节症状。
小贴士:
下次你感觉膝盖有点不舒服时,也许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走路姿势。一个微小的改变,长期坚持下来,就能像给膝盖上了“润滑油”一样,让它更耐用、更健康。
注意:
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最好先咨询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意见。
02
这些不良习惯
可能增加膝关节压力 诱发炎症
脚尖角度:避免“过八字”
外八字过多或内八字过多:均会导致膝关节压力升高。
理想角度:
保持轻度外八字(脚尖朝前,与垂直方向呈10°~15°),这是多数人走路时相对放松且压力较小的角度。
双脚间距:避免“猫步”
避免“猫步”,平行前进更护膝。
“猫步”(双脚紧贴行走):会增加膝关节的侧向压力,不利于健康。
推荐方式:
双脚保持一定间距,在各自直线上平行前行,分散压力。
身体摆动:避免摆动幅度过大
研究显示,摆动幅度过大(如走路时身体大幅晃动)会升高膝关节压力;但完全不摆动(僵硬行走)同样不利。
建议:
保持轻度左右摆动,自然协调的步态更护膝。
03
步态改变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步态改变可能预示着关节系统、肌肉组织、神经系统出现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些退行性的变化,包括关节会出现骨刺,脑组织会出现萎缩等。我们的步态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说步幅变得小一些,行走速度变得慢一些,关节活动范围变得小一些等。
如果这些改变是慢慢发生的,属于正常的退行性改变;如果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一些步态的异常,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再伴有其他的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这个时候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某一个系统出现了问题。
出现磁性步态要当心脑积水
步态特点:
这种步态的特点就是脚抬不起步,总是搓着地走,类似于脚上绑了磁铁,在磁场上走一样,无法轻松抬起脚走路。
身体预警:
这种步态在临床上,最典型的疾病是正压性脑积水。大脑的自然老化,以及脑出血、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脑积水。该类人群可能伴随记忆力减退和排尿障碍(尿频、失禁或排尿困难)。
健康提示:
磁性步态容易让人失去平衡,导致摔倒。老年人摔倒非常可怕,容易导致脊柱骨折。骨折后要忍受剧烈的疼痛和很多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发现走路脚拖地,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找出原因并配合治疗。
出现醉酒步要当心脑部疾病
步态特点:
这种步态的特点常常是走路时走不到一条直线上,摇摇晃晃,学名叫作共济失调的步态。
主要是由于小脑出现了各种原因的损伤,而使患者的肌肉控制不协调。临床中我们需要鉴别症状发生的快慢程度,急性常见于小脑的血管病和感染性疾病,亚急性并且进展快时需要警惕小脑肿瘤。
身体预警:
这种步态要高度怀疑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小脑病变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造成了小脑的损害,引起小脑功能障碍,就会出现这样的步态。
健康提示:
如果没有喝酒,但突然出现了醉酒步态,要赶紧上医院,排查是不是上述疾病,一般建议就诊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跌倒摔伤,尤其不要从事高空、登高作业。
04
走路加个“小动作”
养生效果翻倍
快走:帮助延长寿命
一项发表在《运动与健康科学》上的研究发现,每天快走一会儿就能延长寿命。对于不爱动的女性每天增加快走10分钟或30分钟,预期寿命可延长0.9年和1.4年;男性效果更明显,分别延长1.4年和2.5年。
快走对身体好处:衰老得更慢、增强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降低患癌风险、保持良好身材。
快走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且与慢跑相比,快走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控制血糖更为有效。
屈步走路:帮助控糖
有糖尿病的患者,多做屈步走可帮助降糖。
屈步走要领:
先向前迈出一大步,然后前腿弯曲,呈弓箭步,让大腿与地面平行,坚持一两秒钟,然后再往前走换另一条腿。
走路抬抬手:放松肩颈
长时间处于低头状态,很容易造成肩颈肌肉疲劳,走路时可以向上、向两侧张开双臂,帮助放松肩颈。
走路敲一敲:减腰围
走路时顺便加些动作(比如敲带脉穴),能帮助减腰围。
带脉穴位置:
从肚脐向后横着捋,掐腰,找到身体左右侧中缝的位置,拇指压着的地方就是带脉穴。
科学走路核心要点
1.研究发现:调整走路姿势,走路时稍微“拐”一下脚(脚向内或向外微偏),就能有效减轻膝盖疼痛、延缓膝关节损伤,并可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2.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增加膝关节压力、诱发炎症
外八字过多或内八字过多;
“猫步”(双脚紧贴行走);
摆动幅度过大。
3.步态改变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出现磁性步态要当心脑积水、出现醉酒步要当心脑部疾病。
4.走路加个“小动作”,养生效果翻倍
快走:帮助延长寿命;
屈步走路:帮助控糖;
走路抬抬手:放松肩颈;
走路敲一敲:减腰围。
部分内容来源:健康时报
来源: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