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热剩菜,夹了一筷子炒青菜,嚼着嚼着突然皱了眉——怎么一股子生肉的腥味?翻了翻冰箱才发现,前天买的排骨没封好,就放在青菜上面那层,隔着个薄薄的隔板,味道居然跑这么彻底。
我以前总以为冰箱串味是因为没放除臭剂,买过活性炭包、柠檬片,甚至还试过把喝过的茶叶晒干放进去,效果也就那样。直到上周跟做营养师的表姐聊天才弄明白,原来关键不在除臭,在隔板怎么用。
说实话,之前我对冰箱隔板的认知,就是个放东西的架子,只要能承重,放哪儿都行。表姐听了直摇头,说冰箱里的温度可不是均匀的,隔板不光是“架子”,还是“挡味墙”加“温度调节器”。
你别说,她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平时的乱象:刚买的草莓直接放上层,旁边挨着剩的咖喱饭;冻好的肉馅不解冻就往隔板上一放,化的水顺着隔板缝流到下层的番茄上。难怪番茄吃着总有点怪味,现在想想真是自己傻。
表姐说低温其实杀不了细菌,只是让它们长得慢而已。那些味道就是细菌代谢出来的,像什么甲基胺、硫化氢之类的,听着挺吓人,其实就是咱们闻着的馊味、腥味。这些气味分子特别小,稍微有缝隙就钻进去,隔板要是用不对,根本挡不住。
我后来照着她教的法子调了调隔板,这几天串味的问题真的少多了。不是什么复杂操作,就是把隔板的高度重新摆了摆。比如上层温度最高,适合放剩菜、熟食这些不容易坏的,隔板调高点,让热气有空间散,别闷着往下串;中间层温度最稳,放鸡蛋、牛奶和新鲜的绿叶菜,隔板稍微调低,跟上层拉开距离,避免被上层的味道飘到。
最关键是下层,温度最低但容易积水,得放生肉、生鱼这些味道重的。这里的隔板一定要选那种带导流槽的,要是没有就垫个保鲜盒盖子,防止化的血水渗下去,也别让生肉直接挨着隔板,用密封袋包严实了再放,味道就跑不出来了。
对了,还有隔板旁边的缝隙!我之前从来没注意过,有些隔板没推到底,侧面留着小缝,味道就从缝里绕过去了。现在每次放完东西都顺手把隔板推推紧,这点小细节居然挺管用。
上周六买了点榴莲,以前根本不敢放冰箱,怕整个冰箱都成榴莲味。这次照着表姐说的,把榴莲用保鲜膜裹了三层,放在最下层的角落,隔板调到最高档,跟旁边的青菜隔出一大截。放了两天,拿出来吃的时候,青菜居然一点榴莲味都没有,当时我都惊了。
还有个小教训,就是隔板千万别堆太满。之前我总想着塞得越满越省空间,结果上层的剩菜碗压着隔板,隔板有点变形,缝更大了。现在每层都留着点空,空气能流通,味道反而不容易聚在一起。
刚开始调的时候还觉得麻烦,调完才发现多省心。再也不用吃着草莓味的红烧肉,也不用把剩菜都倒掉浪费。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科学,就是摸透了冰箱的脾气而已。
你们有没有过串味的糟心经历?比如馒头吸了咸菜味,或者水果沾了洋葱味?我猜肯定有人跟我以前一样,只知道买除臭剂不知道调隔板。评论区说说你们最头疼的串味情况,看看我这招能不能帮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