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卧在广东中北部的北江边,是公认的 “广州后花园”—— 北江的绿水绕着青山,连州地下河的奇、黄腾峡的险,都比不过街头那口 “勾人胃” 的粤式鲜。作为 “好吃的凤城”,逛清远的旧城巷、洲心街,早市的蒸笼响、夜市的烧肉香,能勾着人从早吃到晚。今天就扒出 6 种清远人私藏的地道味,每样都裹着粤北的鲜劲,没吃过可不算真到过清远~
1. 清远白切鸡:“凤城第一鲜”,清水煮出的鸡本味
清远白切鸡是当地的 “美食名片”,游客来这儿不尝这口,等于白跑一趟。做这鸡有讲究,得选散养的清远麻鸡,肉质紧实还带甜。煮鸡不用复杂调料,就用清水慢煮,火要小到水面只冒细泡,煮到鸡皮泛着嫩黄,筷子戳进鸡腿能流出清汁,立马捞出来过冰水,鸡皮才会脆爽。
撕一块鸡腿肉,鸡皮滑得能抿嘴,肉质嫩得没纤维,不用蘸料就有股淡淡的鸡香;要是蘸点姜蓉酱油,鲜劲更足,肥的地方不腻,瘦的地方不柴。清远人宴客,第一道菜准是白切鸡,连广州人周末都专程开车来,就为这口 “鸡本味”,说 “比城里的冰鲜鸡鲜太多”。
2. 刀切糍:鹅汁泡透的 “滑溜条”,一口裹满鹅香
刀切糍是清远街头的 “暖身小吃”,不是普通的米粉条。做这糍得用粘米磨浆,蒸成米团后揉透,切成手指粗的长条,煮的时候得用清远鹅炖的汤 —— 鹅肉得是散养的老鹅,炖 3 小时出的汁浓得挂勺,再丢进瘦肉片、雪豆、芫茜一起煮。
煮好的刀切糍捞进碗里,裹着鹅汁的浓香,滑溜不粘牙,瘦肉片嫩得嚼着鲜,雪豆脆爽解腻。天冷的时候喝一口汤,暖乎乎的从胃里窜到浑身,清远人常说 “冷天吃碗刀切糍,比穿件毛衣还暖”。街边的小馆子前,总有人端着碗蹲在门口吃,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3. 东陂水角:手捏的 “鲜元宝”,糍皮薄得能透光
东陂水角是清远的 “传统细点”,做起来费功夫,得靠手工揉的糍皮才够滑。粘米磨成浆蒸成米团,放凉后反复揉到拉丝,再揪小块手捏成薄皮 —— 皮得薄得能透光,像小元宝似的兜着馅,馅是肥瘦肉粒混着荸荠(或沙葛)粒、生葱,拌上少许酱油提鲜。
放进蒸笼蒸 5 分钟,水角端出来,糍皮泛着莹白,咬一口先尝到糍皮的软滑,接着是荸荠粒的脆劲,瘦肉粒鲜得冒汁,葱香慢慢散开,一点不腻。清远人喝茶时爱点一笼,配着普洱吃,鲜劲混着茶香,连老人小孩都能吃两三个,游客尝完总问 “能不能打包带回去”。
4. 卷筒糍:英德人的 “早餐本命”,卷着油条超够劲
卷筒糍是英德街头的 “早餐排队王”,英德人早起绕路也要买。做这糍的河粉得是当天现蒸的,软乎乎的方形河粉摊开,先涂一层香麻油,再抹上辣酱、滴几滴芥末(能吃辣的多放),撒把爆香的葱花,最后裹上刚炸好的油条 —— 油条得脆得掉渣,卷的时候要裹紧,不然咬的时候会散。
捏着卷筒糍咬一口,先听见油条的 “咔嚓” 脆响,辣酱的劲混着芥末的微冲,河粉的软裹着麻油香,再蘸点生抽,咸香够味。早市的小摊前,上班族、学生都排着队,喊 “要个加辣的”,拎着就走,边走边吃,说 “没吃卷筒糍,早上都没精神”。
5. 东坡牛肉干:传了 400 年的 “嚼香小食”,炭火烤出的醇味
东坡牛肉干可不是普通的肉干,从明万历年间就开始做,算得是清远的 “老古董小吃”。选牛腿上的精肉,切成细条,用八角、桂皮、酱油腌够 24 小时,让肉吸满调料香,再架在炭火上慢烤 —— 得用果木炭,烤出来有股淡淡的果香,烤到肉条缩成深褐色,捏着有嚼劲。
撕一根放嘴里嚼,先是调料的咸香,接着是牛肉的本味,越嚼越香,嚼到最后还留着炭火的焦香,一点不柴。清远人常把它当零食,看电视、聊天时抓一把,配杯啤酒超爽,游客买回去当伴手礼,朋友尝完都问 “在哪儿买的,我也想要”。
6. 洲心烧肉:盐调味的 “脆皮王”,柴火烧出的肉香
洲心烧肉是清远的 “烧腊招牌”,做法特实在,不用花里胡哨的调料,就靠盐和柴火提味。选带皮的五花肉,只抹一层粗盐,挂进用荔枝木当柴的火窑里慢烤,烤到外皮金黄发脆,用手敲能听见 “砰砰” 响,里面的肉还是嫩的,五花三层分明,肥的地方化在嘴里不腻。
吃的时候可以直接咬,外皮脆得 “咔嚓” 响,肉香直窜鼻腔;也能蘸点绵白糖,甜劲中和肉的咸香,更显鲜。洲心街的烧肉摊前,一到饭点就有人排队,说 “买块烧肉配白粥,晚饭就够香了”,游客尝完都感叹 “这烧肉比城里的烧腊店还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