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深秋的黄山,层林尽染,正是旅游的最好时节。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热土,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和新四军先后在这里活动,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个感人的历史故事也流传至今。
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位于屯溪区老街69号,是一幢砖木二层建筑临街楼房,原为“合记春号”药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1933年冬派中共闽浙赣省执委、省总工会秘书长李杰三到屯溪秘密建立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机关就设在“合记春号”药店内。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皖南特委先后在皖南的16个县恢复和新建中共党组织,并根据闽浙赣省委的指令,代管浙西工作委员会,在皖南及浙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先后领导了际村暴动、柯村暴动、金竹暴动、杜家村暴动、郑家村暴动等多起农民暴动。柯村暴动后,还建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
1934年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柯村休整。方志敏指示要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决定留下一支侦察营,与皖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皖南红军独立团,并对皖南特委进行改组。1935年春,皖南特委机关从屯溪迁往游击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扩大了我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为其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皖南和皖浙赣边区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纪念场所、历史见证地,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观完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省国防动员办工作人员姜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斗争的红色地标,它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革命内涵,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作为国防动员一线的工作人员,应从这里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于安徽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巩固强大国防、守护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根据协议,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境内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先后来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古镇,集结抗日。岩寺也成为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结地、新四军整编成军地和东进抗日出征地。

位于岩寺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叶挺塑像
走进岩寺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叶挺军长勒缰跃马的雕像栩栩如生,英气勃发。据介绍,新四军在驻扎岩寺及其周边期间,大力开展军政训练,抓紧为东进抗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兴办农民夜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组织抗日群众团体,深入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支集结了南方八省勇士的队伍,成功实现了从游击队到正规抗日武装的转变,最终凝聚成一支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抗日铁流”。
新四军在驻扎岩寺期间,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新四军官兵走街串巷,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他们在晒谷场上搭起台子演讲,把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和抗战必胜的信念,一点点种进百姓心里。而群众的支持,也成为战士们最坚实的后盾。
有位叫汪五婆的村民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久治不愈,叶挺军长得知此事后,亲自提着鸡蛋上门探视,还派军医上门为她医治。汪五婆痊愈后,提着新鲜青菜到军部致谢,叶挺紧握汪五婆的手,连声说,“您老人家真客气”。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句在当年岩寺百姓中广为流传的话语,真切地道出了他们对新四军的衷心拥戴。军部办公物资匮乏,百姓们纷纷把自家的桌椅送来,无偿供军部使用。新四军纪律严明,借取百姓的物品都会认真打好借条,完成整编即将迁移前,军需处按借条将物品一一归还百姓。
“这些‘军民同心’的支前故事,我们通过走访收集史料、复原洪桥机要室等场景让其‘活’起来。如今重走‘支前路’,正是要让大家读懂‘人民是靠山’的道理,把当年百姓倾尽全力支前的精神,转化为当下每个人支持国防建设的行动,这也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意义。”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洪玉芳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活教材”,前来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安徽省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工作人员郭锐表示,参加此次主题活动,重走支前路、感悟革命精神,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红色历史中深感触动。作为安徽国动青年党员,必将传承铁军血脉,立足安徽国防动员使命,聚焦应急应战能力提升,以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安徽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苏艺、刘生智、王坤、陶冠宇)
下一篇:又是一年鸥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