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AI生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白酒主要解决的是“场面”的问题:席面要撑得住,敬酒要到位,事儿要办好。如今,这套叙事在年轻人身上失灵了。他们要的是一种能落在日常里的饮酒方式:独处时的一口松弛、朋友相见的三秒默契、与餐食相配而不喧宾夺主的风味。一个显然的事实是,酒从餐桌工具变成了情绪缓冲,年轻人要的不是“敬酒流程”和“酒桌文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去白酒化”,而是如何把白酒从仪式和压力中抽离,回到生活。白酒行业似乎都在面临这个问题: 要想留下来,被年轻人接受和青睐,必须解释自己在这些场景里的价值。重点不再是“要不要年轻化”,而是“年轻化如何形成稳定供给”。
消费分层在加剧,但“喝一杯”的意义却在收敛,从炫耀与应酬,回到可被复用的生活时刻。对白酒而言,路径不是堆叙事,而是做减法,不是反复问“是否年轻化”,而是思考“如何进入场景”。
白酒年轻化的真问题:从“讲历史”转向“重构供给”
广州是观察这种变化的合适窗口。
岭南饮食的底层审美是“不过度”。鲜味要出来,但不要压人;调味要贴近,但不抢戏。这套准则放在酒上同样成立。最近,永庆坊的一次城市活动里,醒狮与市集同场,粤剧快闪穿过巷子,一处吧台做了几款以清香为基底的特调,名字很在地,“海边探戈”“南国红豆”。
活动本身并不罕见,重要的是它暴露出一个现实:当清香被安排在广州的日常里,它并不突兀。汾酒把这场活动主题叫“恰如其汾”,意在把“不过度”的生活哲学,翻译成一杯可入口、可复用、可被记录的小酒。这是一个信号——白酒不必非得“上桌”,它也可以在街巷里站稳。
白酒行业过去的惯性,是把年轻化理解为“对年轻人讲一段新故事”。这能带来注意力,但很难带来留存。年轻人的决策变量已经从“体面/面子”转到“好喝、好搭、好被记录”。场景也从整桌的大场面拆解成许多小场景:宵夜摊、家里一人餐、下班后的十分钟、露台小聚。
要进入这些细碎时刻,品牌必须解决三件基本功:口味能否与餐食友好共处;容量与价格带是否适配小频次购买;内容表达是否让人愿意自发复刻。
这意味着供给侧要重排。首先,产品线要识别“礼仪桌”和“小场景”的差异:前者强调体面与收藏,后者需要干净底味、较低负担、对调饮友好。其次,渠道逻辑要往餐饮夜经济和内容电商倾斜:前者是天然试饮场,后者是命名与再传播的场。最后,传播从“宏大叙事”转向“时刻叙事”——记录“在什么时刻、和谁、为什么喝”,而非“喝了多少”。只有当产品、场景、内容三角闭合,年轻化才不是一次话题,而是一种经营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清香型的结构性机会正在显形,而汾酒近两年的做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路径:不是扩大话术,而是重写供给。
把这个判据套回现实:什么样的动作算“有效”?一方面是渗透,能否进入新的小场景并留下复购线索;另一方面玩法与话术是否被不同城市与商户自发拿走,不依赖一次性舞美。最重要的是,是否沉淀成稳定的口味、配方、“时刻库”,离开现场也能被记起。
广州的那次“清香南渡、好彩相逢”之所以可作样本,并不是因为现场热闹,或许是因为它尝试用一个在地情绪词“好彩”把清香与城市的生活语境连接起来,再用简单的互动与特调,降低参与门槛。
清香的结构性机会:汾酒如何去讲“当下”
在口味周期上,白酒行业这几年经历了从重到轻的来回摆动。重口味带来了记忆点,也带来了负担感;在小场景里,人们更愿意接受清爽、可搭配、低干扰的风味。清香型的优势恰在这里:干净的基底不压菜,能与“锅气、卤味、鲜辣、清蒸”并桌;同时,它具备良好的调饮友好度,允许用水果、茶、草本去做轻度配方。对年轻人而言,这降低了参与门槛,也提供了“我来命名这一杯”的空间。
渠道与内容的逻辑同样让清香占了优势。餐饮夜经济在城市里扩张,成为以试饮和社交为核心的“线下入口”;短视频的扩散机制则把“命名一个时刻”变成高频动作:下班第一口、宵夜配一杯、久别重逢的碰杯,都是可复制的模板。
汾酒选择把“时刻叙事”跑成方法,而不是一次口号——连续三年的 #大家都爱汾酒# 挑战赛,主轴不是“拼量”,而是“记录时刻”;线下像“汾·动24H”这类轻玩法,搭建的是“可带走的小场景”。当线上线下以“时刻”为单位衔接,清香就从一种口味,转成了一种可经营的表达。
汾酒的优势在于历史给了可信度,当下给了可适配性。清末《美味求真》里记过清香入粤;1915 年汾酒从广州十三行出海,拿下巴拿马甲等大奖章。这些节点并不需要被反复讲述,但在必要时能为当下背书。更关键的是,汾酒把“恰如其汾”翻译成一种节制美学,与年轻人“反胁迫”的心态兼容。不被人劝,不需要表演,不追求强度,讲究“刚好”。当品牌愿意退半步,把解释权交还给体验者,清香的机会就不仅是品类机会,还是关系机会。
与年轻人同行:白酒的长期主义与公共价值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年轻化绝不意味着纵容与无度。相反,它恰恰需要一套更清晰的公共价值观:尊重个体选择、反对社交胁迫、倡导理性饮酒。这不仅是合规层面的要求,更是品牌与用户建立信任的前提。当“微醺”被定义为一种审美与节制,品牌应主动把“不过量、不劝酒、不酒驾”置于显眼处,让安全与健康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把责任做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长期主义。当汾酒把自己从历史讲述者,转为城市文化、年轻人生活的参与者与共创者,产品逻辑会跟着改变,不再追求强有力的说服,而是寻求长期相处的默契。
把样本变成规模,难点通常不在创意,而在稳定供给。在这个叙事转变的过程中,汾酒做对了什么?
首先是把“好喝”标准化:围绕清香整理清晰的产品分层——直饮款、特调友好款、餐饮专供款——明确酒体参数与搭配建议;器具和配料上形成“城市素材包”,杯型、冰块、柑橘与当地草本的组合,允许20%的本地差异、保持80%的识别度;容量和价格带上,确立小容量的场景价、中容量的礼赠价,与夜场/连锁的动销价,避免“只会卖整箱”。
其次是把“moment”产品化:建立一套“时刻库”,把“下班第一口、宵夜一人餐、朋友小聚、露台独处”等场景与配方、文案、陈列、拍摄脚本绑定,让达人和商户一键复用;把投壶、快闪、城市限定特调这类“轻玩法”沉淀为微型基础设施,在不同城市快速落地。
最后是组织与渠道:餐饮夜经济优先,用季度小迭代替代大型活动依赖;内容侧以“生活技法”而非“广告讲解”为主,考核复用率与留存,而非一次性播放。
在这些方法论下,汾酒的样本具备长期发展和复制条件。它不是复制一场活动,而是复制一个“组合”:情绪词—味觉—轻玩法—复用机制。只要这一组合稳住,清香就能在更多城市的日常里被召回。当白酒的价值从“桌面体面”转到“生活使用”,行业的增长曲线也会相应改变:单次声量会更小,长期渗透会更稳。对一家老牌酒品牌而言,这或许是更难,但也是更可靠的路。
回到消费者侧,这种变化更像是一次“社会协商”——在强社交与个体舒适之间,在传统与潮流之间,在仪式与日常之间,找到一种“双向不过度”的平衡。大众要求品牌把注意力从“我的故事多宏大”,移到“你的感受是否真实”。当一杯清香好酒被端上桌,它最好不是硬着头皮不喝也得喝的无奈,而是日常生活的一句诚挚问候:今天,过得还好吗?干杯。
这既是酒品牌对白酒的一次再理解,也是新群体对自我和生活的一次再创造。好好喝一杯,从喝得舒服开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