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酸奶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婴标”频繁出现在相关产品中成为吸引家长群体的核心卖点,品牌通过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突出产品在营养配比、成分安全等方面与儿童群体适配,试图在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然而当前儿童酸奶市场在“婴标”热度之下也面临着核心产品力挑战,部分宣称适配儿童的产品与普通酸奶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对此乳企要拿出点真功夫,持续投入研发。
婴标成为儿童酸奶与普通酸奶的“分水岭”
近年来越来越多儿童酸奶品牌意识到“婴标”的市场价值,纷纷在产品宣传中提及严格遵循婴标,以打造婴标酸奶更注重安全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产品形象,这也成了区别于普通酸奶的主要卖点。
比如某品牌婴标宝宝酸奶宣称80%纯酸奶+20%真水果,0蔗糖,还采用婴幼儿可食用菌种发酵;某品牌婴幼儿宝宝酸奶宣称添加发酵乳杆菌CECT5716等4种婴幼儿益生菌;还有某品牌婴幼儿益生元水果酸奶在宣传中强调无婴标认证的酸奶不适合婴幼儿。
反观一些普通酸奶的卖点主要集中在突出口感或强调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上,例如某品牌宣称其蛋白质含量超国家标准线;某品牌推出草莓味、芒果味等多种口味酸奶,宣称其质地细腻柔滑,口感层次丰富。
但“婴标”并未完全覆盖儿童酸奶市场,仍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如不少儿童酸奶沿用普通酸奶的国家标准,执行的是GB 193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标准,只是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相对提高,且采用了清洁配方,或是通过调整口味、包装设计、宣传话术将产品归类为“儿童适用”。
标准不统一不仅给消费市场选择带来困扰,也对儿童酸奶市场的规范发展造成阻碍,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部分品牌降低生产要求引发市场乱象,行业亟须建立更清晰、更统一的标准体系,明确儿童酸奶的边界,推动市场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配料表简洁,但普通酸奶也在此角逐
在当下的乳制品市场中“配料表简洁”已成为众多酸奶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卖点之一,尤其在儿童酸奶领域这一宣传方向更为普遍。
查看相关产品配料表发现,某品牌宝宝酸奶主要成分为生牛乳、乳清蛋白粉、各类菌种,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为4.6克/100克、4.8克/100克、140毫克/100克;某品牌“宝贝第二餐”酸奶主要成分为生牛乳、各类菌种,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为4.5克/100克、5.7克/100克、140毫克/100克。
不过类似配料简单、营养成分高的“成人酸奶”在市场上也很常见,部分产品利用特殊工艺在不额外添加乳蛋白类原料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到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高于上述儿童酸奶。
例如某品牌酸奶配料表只有生牛乳和发酵菌,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达到4.2g/100g、4.8g/100g、130mg/100g;配料表同样仅有生牛乳和各类菌种的另一品牌无蔗糖希腊酸奶,蛋白质含量达9.0g/100g,脂肪含量6.9g/100g,钙含量为120mg/100g。
“配料表简单”并不是儿童酸奶的专属优势,对于品质的判断应回归产品本身,其实无论是儿童酸奶还是普通酸奶,只要能做到无不必要添加剂、成分清晰透明且符合孩子的口味与营养需求,便是合适的选择。盲目迷信“儿童”标签反而可能忽略普通酸奶中更纯粹、性价比更高的优质选项。
从源头开始,儿童酸奶并不具备优势
在儿童食品赛道热度攀升的当下,儿童酸奶凭借“专属营养”“更适合宝宝”的标签迅速占据货架,但剥开营销外衣审视其源头,优势却并不成立。
不少布局儿童酸奶的品牌本质是深耕辅零食领域的企业,例如某品牌核心业务集中在辅食研发、零食包装设计与渠道运营,未涉足牧场建设与奶源把控,产品的核心原料生牛乳或乳粉需依赖外部采购。这类非牧场型辅零食企业既缺乏自有牧场的标准化养殖体系,无法对奶牛品种、饲料配比、挤奶卫生等环节进行全程管控,也没有与奶源供应商建立深度绑定的监督机制。
反观普通酸奶市场,头部品牌早已建立起完善的奶源掌控体系,某头部传统乳企在内蒙古、宁夏等黄金奶源带布局专属牧场,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从牧草种植到牛奶产出的全链条把控,保证原奶品质优于基础标准,奶源追溯体系透明可查。
“儿童专属”定位并未驱动辅零食企业在奶源上加码投入,部分品牌将资源集中在营销包装上,用“零蔗糖”“添加益生菌”等概念吸引家长,却在奶源环节妥协,有爆料指出,部分宣称“婴标”的酸奶品牌甚至无酸奶生产资质,需从外部采购发酵乳再进行二次加工,冷链运输与原料存储的卫生风险难以把控,让“儿童专属”沦为缺乏实质支撑的营销噱头。
儿童酸奶背后隐忧,不少品牌进行代加工
儿童酸奶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包括传统乳企和众多辅食品牌,然而与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乳企不同,不少新入局的品牌尤其是辅食品牌在酸奶生产的上游环节并无自主布局,不只是没有专属的奶源基地,也缺乏自建的生产工厂,因此“代加工”成为这些品牌切入市场的常见选择。
根据某品牌的公众号信息,公司在发展初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选择代工模式,与3家代工厂深度合作。代工本身无罪,代加工模式能帮助品牌快速实现产品落地,无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厂房建设和设备采购,缩短从产品研发到推向市场的周期,让品牌能更聚焦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
但同时代加工也存在隐患,品牌难以对生产环节进行全程把控,可能面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旦出现质量纰漏,将直接损害品牌声誉。
在依赖代加工的情况下,儿童酸奶品牌若想在市场中立足更需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配方、营养搭配、口味创新等方面深耕细作,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从代工厂筛选、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监督、成品检测,每个环节都要层层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儿童食品的高标准,避免因代工环节的疏忽消耗消费者信任。
重噱头,儿童酸奶也宣传功效
目前市面上的儿童酸奶大致会宣传维持肠道健康、控糖预防肥胖、防止蛀牙、添加维生素保护视力、钙含量高助力成长等,各种宣传语精准击中家长对孩子营养、健康的焦虑。
但是功效宣称的前提是拥有研发支撑,随着消费观念愈发理性只打概念会失去说服力,儿童酸奶在研发上面还存在不足,大多数儿童酸奶的功能宣称都是基于简单添加的营养元素。
比如某品牌儿童酸奶宣称添加5大关键益生菌,宣称“益”起守护肚肚;某品牌旗下山楂口味儿童酸奶添加了≥18%的山楂鸡内金六物果酱,宣称“六物有方、食欲满满”;某品牌明确标注了“专为儿童设计配方”“DHA藻油”“混合果蔬汁”等,与肠道吸收、获取多种维生素息息相关,但添加量十分有限,抛开剂量谈功效的宣传难以成立。
并且儿童酸奶属于食品需要明确宣传边界,比如某品牌在抖音平台上的宣传视频中出现的“每天来一袋,突破遗传身高不是梦”“选对酸奶,宝宝长高不是事儿”让部分人对此产生了质疑,虽然官方表示这款产品含钙量达到150毫克,足够满足儿童所需,但是儿童酸奶并不属于保健品和药品范畴,在宣传上也要避免这种过于偏向长高功效的情况发生。
按我国的管理法规要想宣传某种食用产品对人体的特殊保健作用,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证明有效之后,申请到保健食品的批号,才能宣传保健功效。但目前市面上看到的这些儿童酸奶并无保健食品认证。
分阶卖点是精准营销还是多此一举?
在儿童食品市场尤其是婴幼儿食品领域,产品“分阶”是不少品牌打造差异化、产品精准化的常用策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部分儿童酸奶也融入了这一概念,但分阶逻辑却存在明显差异。
部分产品以所含糖分为标准推出分梯度产品,某品牌产品分为0%蔗糖和3%蔗糖,另一品牌也主打精准控糖,产品分为0%蔗糖、2%蔗糖、4%蔗糖,通过不同梯度糖分满足家长对儿童健康的基础需求。
还有部分品牌将儿童群体根据年龄再次细分,某品牌酸奶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定制阶梯配方,分为1-2岁、2-3岁、4-6岁三个阶段,分别添加DHA、蓝莓+维生素A等营养素,并且主打0添加0蔗糖;另一品牌的分阶酸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2g/100g和3.8g/100g,相对于普通酸奶还额外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钙等。
儿童酸奶品类进行分阶发展,行业内对此方向拥有两种声音,部分人认为阶梯划分可以传递企业的专业化形象,在鱼龙混杂的儿童酸奶市场中提供更清晰的选择,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有人认为儿童与婴幼儿不同,按照年龄对儿童酸奶进行细分的方案并不是十分有必要。
其实无论产品包装上标注的适用年龄段多么细致,分阶只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营养需求的配方调整,并非衡量产品好坏的核心标准,真正决定儿童酸奶价值的,始终是贯穿生产全程的品质把控。
从奶源是否稳定可控、生牛乳是否新鲜优质到发酵菌种是否符合婴幼儿安全标准,再到是否杜绝不必要的蔗糖、香精、增稠剂等添加,每一个环节的品质坚守才是保障产品安全的基础。若脱离了这个前提,再精细的分阶设计也只是空有噱头的营销包装。
价格“鸿沟”,儿童酸奶相差较大
随着新生代父母对于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市场上涌现出大批“儿童酸奶”产品,但儿童酸奶市场价格区间差异明显,不同品牌的产品单价跨度较大。
比如某品牌儿童酸奶净含量85克10袋装售价55.2元,平均每袋5.52元;某品牌父爱配方儿童酸奶净含量100克12袋售价89元,平均售价7.5元;某品牌低温婴标宝宝酸奶口味混合装净含量80克8袋售价79.9元起,平均每袋近10元;某品牌儿童阶梯配方酸奶100克6袋售价76.8元,平均每100克售价12.8元。
从电商平台上对比普通酸奶价格,普通酸奶每100克大概在2-3元,儿童酸奶比之高出四五倍,即便是每百克均价在7元左右的高端酸奶还是稍低于儿童酸奶,但二者间品质差距甚微,儿童酸奶需要拿出更具价值的真功夫,避免打概念卖出高价从而消耗消费信任。
对于儿童酸奶品牌而言,当务之急是在营养、配方等核心领域加大研发投入,针对儿童成长所需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素进行科学配比,或在低糖、无添加等健康属性上实现突破,用实实在在的产品优势证明高价的合理性,推动整个儿童酸奶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思考:未来儿童酸奶市场想要向好发展不能单单停留在“概念”层面,“概念”创新是品类初步发展阶段的体现,随着市场扩大消费认知也会随之提升,只有“概念”留不住消费者,反而会削弱消费市场对儿童酸奶的信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