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小笼包远不止是一种点心,它是一门手艺,一种文化,更是上海人对于“精致”二食物征性的理解。一枚完美的上海小笼包,必须同时满足 “皮薄”、“馅大”、“汁水足” 这三项严苛标准,而品尝它,也有一套专属的仪式感。
皮薄是小笼包的第一要义。这层外皮需要用的是半发酵面团,擀制时必须中间稍厚,四周极薄,厚度以能隐约透出内馅颜色为宜,但又需具备足够的韧性,在包裹大量馅料和汤汁后,蒸制时不破不漏。这极其考验面点师傅的手上功夫。
馅大,指的是内馅的饱满与扎实。传统的南翔小笼多以纯猪肉为馅,选用猪前腿肉,肥瘦比例得当,手工剁馅以保留肉质的纤维口感。调味则讲究咸鲜,加入盐、糖、酱油、姜末和葱末,反复搅打上劲,使肉馅紧实富有弹性。
而小笼包的灵魂,则在于那口令人销魂的汤汁。为了让小笼包在蒸熟后拥有丰盈的汁水,拌馅时需混入由猪皮、鸡爪等熬制冷却后形成的肉皮冻。在蒸制的高温下,皮冻融化为鲜美的汤汁,被薄薄的外皮紧紧包裹。这便是小笼包“汤包”别称的由来。
品尝小笼包,是一门艺术。地道的吃法遵循一句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