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炒一个菜,炖一锅汤似乎很便宜。这反衬出在餐馆吃饭,不便宜但却吃了预制菜的不合理性。
不过,在家里吃一顿现炒,到底要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并没算过。
首先是买菜,按照上海的价格,冷冻鸡肉25元一斤,有机的则要45元;五花肉20块一斤,活虾45一斤,牛肉45元一斤。蔬菜类的,洋葱10元,番茄6元,胡萝卜3元,鸡蛋30个17块。
上海的菜市、超市都有买很小的量。普通的鸡鸭鱼这个档次,三四个成年人一顿,买菜上大约要花50元。如果牛羊肉这个档次,会更高一些。
买菜回家,然后就是家务劳动了,当然,买菜本身也是劳动,也要花时间。这种劳动的价格市场化了,比较好估计。上海的话,请一个阿姨,3个小时做三四个人的菜,买菜、预处理、炒菜,价格是100元。菜都是家常菜,也没什么花式、摆盘之类的。
这是不是全部成本了呢?并不是,还有更大的成本:场地。
房子算500万,这在上海是中档位的价格,不算贷款的利息,房子可以住50年,1年就是10万元,一天300元。吃饭要用到的面积是厨房、饭厅,算整个房子的三分之一,那就是100元。
只有一个房子还不能炒菜,还得装修、买设备,包括冰箱、洗碗池、水龙头、微波炉等等,还有厨房、饭厅的装修、空调、灯光、桌椅板凳等等。一个家装修、设备总共算100万,用20年(实际上很多设备用不了20年),一年就是5万,一天就是150元,也分三分之一给厨房、饭厅,那就是50元。
至于水电气、洗碗、厨余垃圾处理、倒垃圾,这些就省略不算钱了。那么三个人,在家里吃一顿现炒饭,实际成本就是300元,也就是人均100。
在家做一顿饭的成本如此之贵,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装修的时候,直接不要厨房了。这么做就可以把厨房面积节约下来,去做其他的用途。而这背后就是现代化食品工业和中国廉价、发达的服务体系——外卖。人在市场中的个体行为,其实是一个很精妙的东西。它能见微知著地反映社会的大趋势。
除了食材,其他的成本,对于家庭来说,是沉没成本,反正都花出去了,不用计算成本了,也没感知。做饭的人的劳动,也不算钱。说句题外话,预制菜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性别问题,因为做饭的多是女性。
但对开店的人来说,这些成本都得分摊到食客身上。
家里请的阿姨,是按中老年阿姨的价格算的,而餐厅的厨师有技能,有资质,能做出各种花式的菜;服务员是年轻人,他们的价格肯定贵一些。大型连锁品牌,还得给他们交社保。
而且,阿姨的100元,是做饭的价格,不包括端茶送水、洗碗等其他服务。三个小时做完就走了,不可能再等一个小时,给你端茶送水。餐厅里服务员给顾客端茶送水,顾客吃了饭嘴一抹就走了,留下满桌狼藉。
消费者对这些服务没感知,这当然天经地义,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升,也越来越贵。那么,在外面餐厅吃一顿家庭式现炒,就算200元的劳动力价格。
前面计算的是一般的住宅,商场地段,租金价格肯定要贵一些。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购物中心平均租金每平方米每月高达2000元以上,也就是每天每平方米六七十元以上。
当然这是平均数字,具体租金会因为楼层和业态不同而有不同。通常一楼的租金最高,如果餐厅不在一楼,那租金会低一些。再加上餐饮业态的租金也低于均价,姑且按每天每平方米30元计算。也就是说,单位租金,餐厅是家里的10倍。
普通住宅,厨房饭厅算上公摊,算25平。餐厅面积可以分摊到每一桌,用不了25平,就按10平算。很多人觉得,我吃饭那用占那么大面积。但是,餐厅得算上店堂的装饰性空地、餐桌拉开的距离、收银台、厨房等面积。
现炒模式的餐厅,厨房比现在常见的餐厅,面积一定会大很多。比如,家里做一个凉菜,不用额外面积。但餐厅就得专门设置一个小间,还需要预进间。两个小间,起码6、7个平方。前段时间听到的餐厅因为提供了凉菜被罚,就是因为没有单独的操作间。
西贝莜面村贵州首店,西贝汇金星力城店,面积达660㎡,只有69张餐桌。如果完全现炒,厨房面积还得扩大很多。所以,每桌10平,这个估计是很保守的。
那么,一桌10个平方,每平方30元,这就是300元一天。
至于设备、装修,餐厅多半比家里贵。家里材料好,但餐厅的各种装饰性的东西费钱,做个异型的造型,人工一下就上去了。总体上,就算差不多吧。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餐厅每隔几年就得翻新。
家里的桌子久了,吊顶黄了,完全没关系,但餐厅不行,显旧没人来。街边夫妻的可以座椅板凳既旧又油腻,但如果是连锁这样,那肯定不行。
那么,家里装修算能使用20年,餐厅最多十年吧。这么摊下来,这一项的成本比家里还是翻倍。前面家里算的50元,这里算100元。实际上,这个估计很保守,商场里的连锁,别说装修十年不换,能否持续开十年都是问题。
食材,饭店吃,总会比家里吃得好一些,三个人一顿算100吧,点个牛羊肉,或者一条比较好的鱼。还有一点,你自己在家里吃饭,吃多少买多少,没有损耗。但如果餐厅要按现炒备货,一定会有损耗,而且还不小,姑且忽略。
当然,家里吃饭一天一顿晚饭,但餐厅是很多人来分摊成本。这就是所谓的翻台率。网上搜了一个例子。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近三年内凑凑的客单价累计降低了27.4元,翻台率从2023年的2次/天降至2024年的1.6 次/天。也就是说,你家里一天吃一顿晚餐,饭店一天吃1.6顿。当下热议的西贝翻台率高一些,一天在3-4之间。
多算一些,就算每天翻台4次。
场地、装修是固定的,不会随翻台率变动,一共是300+100=400元;4顿现炒的饭菜劳动力就是4*200=800元,食材是4*100=400元。那么,总共就是1600元。平均下来,一顿饭的成本就是400元。
餐厅还有营销费、广告费、税费等等。这些都算下来,成本估计就得往450元去了。再加10个点的利润,就到500元了。毕竟,都现炒了,定位高端,利润也会高一些。
这可能就是现在舆论期盼的那种“家庭式现炒”的起步线了。但真到了两三个人500元这个价位,食客可能觉得大型连锁装修档次不够,菜品也不够好。他很可能还是会选一家装修更好、菜品更好的店,吃一个更有面子的饭。
这就是为什么,“不吃预制菜”的舆论那么强烈,似乎谁做现炒,谁就能发财,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餐饮品牌出来接这个需求。他们不是不想发财,而是他们知道,同一个人,在舆论中名字叫大众,在买单的时候,才叫消费者。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中国科技自媒体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