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面,从周礼发源,借盛唐扬名,在关中沃野里翻滚三千年,把周秦汉唐的魂、黄土高原的劲、渭河两岸的香,全揉进一筷头筋道、一勺头酸辣里。
相传周文王斩蛟龙以肉臊祭祀,赐“蛟龙面”犒赏三军,臊子面由此诞生。臊子者,肉丁也;面者,礼也。关中人红白喜事,九大碗不过场,压轴必是臊子面。碗要“薄、筋、光”,汤得“煎、稀、旺”,味道讲究“酸、辣、香”,一碗敬天地,二碗敬高堂,三碗敬亲朋,吃的是面,更是传承。
“红黄白绿黑,金木水火土。”陕西人把秦岭调色盘端上桌:红是秦椒热油“呲啦”一泼,色如晚霞;黄是土鸡蛋摊成菱形蛋皮,寓意金玉;白是老豆腐炸至金黄,外脆里绵;绿是山韭菜、菠菜、蒜苗,三青斗翠;黑是木耳、香菇,山野馈赠。五色齐全,也象征着八卦五行。
陕西臊子面,不只是一碗面,是一部写在擀面杖上的史诗,是一曲回荡在秦岭山谷的秦腔,是一封用酸辣写给世界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