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贤伟
从山东的沂蒙山区一路向南,跨越千里山河,我终于在金秋时节踏上了板溪的土地。初遇板溪,是晨雾还未散尽时,车窗外的群山渐次褪去朦胧,漫山遍野的红枫像被打翻的胭脂盒,将翠绿的山林染出一片片热烈的红,那红不是单调的浓烈,而是从浅粉到深红的渐变,像极了山东老家深秋里柿子树上的果子,带着自然馈赠的层次感,却又多了几分南方山水的灵秀。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踩上去微微发滑。路边的溪流潺潺作响,溪水清澈见底,映着岸边的红枫,像是流动的胭脂水。偶尔有几片枫叶飘落,打着旋儿落在水面上,随溪流缓缓漂向远方,让人想起山东沂河岸边的柳叶,同样是自然的信使,却因地域不同,带着不一样的诗意。同行的当地人说,这条溪叫“枫香溪”,每到深秋,溪水都会被枫叶染成淡淡的红色,村民们常来这里洗衣、挑水,枫叶落在水桶里,带回家倒在院子里,连石板地都沾了几分枫香。
行至山腰处,一片开阔的观景台映入眼帘。站在这里远眺,板溪的红叶美景尽收眼底。群山连绵起伏,红枫与青松交错生长,红色的枫叶像火焰般跳跃在翠绿的松柏间,形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秋风拂过,漫山的枫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板溪的故事。我忽然想起山东泰山的秋景,同样是层林尽染,泰山的秋带着雄奇的壮阔,而板溪的秋却多了几分温婉的灵动。这里的红枫不似北方的树木那般高大挺拔,而是更显纤细秀丽,枝叶舒展,像是江南女子的裙摆,在秋风中轻轻摇曳。
沿着观景台旁的小径往下走,便走进了一片红枫林中。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踩在厚厚的枫叶上,脚下传来“沙沙”的声响,那声音轻柔而温暖,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林中偶尔会遇到劳作的村民,他们背着竹篓,手里拿着镰刀,正在采摘林间的野果。看到我这个外来者,他们热情地打招呼,递来几颗鲜红的野果,说这是板溪特有的“红籽”,酸甜可口。我接过野果,咬了一口,那酸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像极了山东老家山上的山楂,却又多了几分独特的果香。村民告诉我,每到深秋,板溪的山林里满是野果,红枫树下不仅有红籽,还有野板栗、野猕猴桃,村民们会趁着好天气上山采摘,带回家做成蜜饯,或是送给远方的亲友。
走到枫林深处,一座古朴的村落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板溪有名的“枫香村”。村子里的房屋多是木质结构,黑瓦白墙,屋顶上偶尔会晾晒着玉米、辣椒,金黄的玉米和鲜红的辣椒与远处的红枫相映成趣,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缝制鞋垫。看到我走近,一位老奶奶笑着招手,邀请我坐下歇歇。她告诉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便靠着山林生活,春天采茶叶,夏天摘野果,秋天捡枫叶,冬天编竹筐。“你看那院墙上挂着的枫叶,”老奶奶指着不远处的院墙说,“都是我们捡来的,晾干后装在相框里,城里来的游客可喜欢了,说这是板溪最特别的礼物。”
在老奶奶的指引下,我来到了村里的“枫香书院”。书院是一座老旧的木质建筑,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枫香书院”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走进书院,里面摆放着几张旧书桌,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墙上挂着村民和游客创作的关于板溪红叶的诗词、画作。书院的负责人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告诉我,每到深秋,都会有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这里创作,有的写散文,有的写诗歌,有的画画,书院会将优秀的作品整理成册,放在书架上供人翻阅。“你看这首《枫香吟》,”他指着一首诗说,“是去年一位山东来的诗人写的,里面提到了‘齐鲁枫魂融楚韵,板溪红叶醉人心’,把你们山东的文化和我们板溪的美景结合在了一起,写得真好。”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我沿着原路返回。此时的板溪,红枫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艳丽,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山间的雾气再次升起,将红枫笼罩在朦胧的光影中,宛如仙境。路过枫香溪时,我停下脚步,蹲在溪边,看着水中的枫叶。一位村民正在溪边洗衣,她的动作轻柔,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与枫叶飘落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乡村乐章。我想起山东老家的母亲,每到周末,她也会在沂河边洗衣,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地域,却有着同样的温情。
离开板溪时,夕阳已经落下,山间的红枫渐渐隐入暮色中。坐在返程的车上,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板溪群山,心中满是不舍。板溪的红枫,不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融合了南方山水的灵秀与北方红叶的壮阔,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然的诗意。作为一名山东作家,我曾在文字中描绘过沂蒙山区的秋景,描绘过泰山的红叶,而板溪的红枫,却给了我不一样的创作灵感。这里的每一片枫叶,每一条溪流,每一座村落,都像是跳动的文字,等待着人们去书写、去歌颂。
回到山东后,每当我想起板溪,眼前总会浮现出那漫山遍野的红枫,耳边总会响起枫香溪的潺潺流水声。我知道,板溪的红叶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不仅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最美的记忆,更是我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次踏上板溪的土地,在红枫林中漫步,在枫香书院挥毫,用文字记录下板溪更多的美景与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南方,有一片名为板溪的土地,那里的红枫如诗,那里的山水如画。
作者简介:李贤伟,笔名朽木,山东莒南人,临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四川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刊物,擅长以文字记录生活温度,探寻生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