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收官之际,不少地方的旅游规划仍难逃 “纸面繁荣”:耗资打造的景区门可罗雀,跟风开发的古镇同质化严重,依赖资源堆砌的项目陷入 “建成就冷” 的循环。问题根源在于,传统 “资源开发型” 规划陷入了 “有什么就做什么” 的路径依赖,把旅游当成 “资源的搬运工”,却忽略了当代旅游的核心本质 ——人对 “情绪体验” 的异地渴求。
“十五五” 时期,旅游规划必须完成从 “资源账本” 到 “情绪账本” 的核心转向:跳出 “找资源、建项目、画布局” 的惯性思维,以 “场景构建” 为抓手,以 “情绪激发” 为目标,让旅游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情绪出口”。这既是破解规划落地难的关键,更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破局:为何 “资源开发型” 规划难以为继?
过去数十年,“资源开发型” 规划伴随旅游产业起步阶段的需求而生:当游客还在追求 “看没看过的风景、吃没吃过的美食”,依托山水、古迹、民俗等资源做开发,确实能快速形成产品供给。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本质是 “三个脱节”:
一是与市场需求脱节。如今游客的需求早已从 “补偿性旅游”(年轻时没看过的风景)、“炫耀性旅游”(打卡网红地标发朋友圈),转向 “情绪性旅游”—— 想在田园里寻 “乡愁”,在市井中找 “烟火气”,在秘境里享 “孤独感”。某县耗资 2 亿打造的 “仿古商业街”,虽依托本地古建资源,却因缺乏 “怀旧情绪” 的场景支撑,开业半年便客流锐减,正是 “资源对不上情绪” 的典型。
二是与区域竞争脱节。全国上千个个 “古镇”、几百个 “玻璃栈道”,当大家都盯着 “山水、文化” 等共性资源,必然陷入 “内卷式开发”。反观美食、赛事的爆火,没有名山大川的先天资源,却通过市井场景,激发了游客对 “烟火气、亲切感” 的情绪共鸣,成为 “无资源也能成爆款” 的范本。
三是与投资回报脱节。资源开发往往伴随大规模征地、建配套,投资大、周期长,且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西南某县依托溶洞资源打造 5A 景区,投入 10 亿却因 “仅能看景、无情绪互动”,年客流量不足 10 万,投资回报周期远超预期。而浙江某村仅通过改造老厂房为 “乡村书局”,以 “怀旧场景 + 阅读体验” 激发 “静谧情绪”,低成本实现年营收超千万,印证了 “情绪型项目” 的投资性价比。
资源是先天禀赋,情绪是后天创造;禀赋有限,创造无限 ——“十五五” 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把 “不可再生的资源” 转化为 “可感知的情绪”。
二、转向:“情绪激发型” 规划的核心逻辑
“情绪激发型” 规划并非否定资源价值,而是重构 “资源 — 场景 — 情绪 — 消费” 的链路:资源是 “素材”,场景是 “容器”,情绪是 “内核”,消费是 “结果”。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 “三个聚焦”:
(一)聚焦 “情绪需求”,找准规划的 “靶心”
旅游的本质是 “情绪的异地实现”。规划前必须先回答:目标客群需要什么情绪?是年轻人追求的 “刺激感”,中年人渴望的 “松弛感”,还是老年人怀念的 “怀旧感”?
上海迪士尼的成功,并非依赖 “乐园资源”,而是通过 “城堡烟花秀” 激发 “童话梦”、“花车巡游” 激发 “快乐感”,精准命中全年龄段的 “治愈情绪”;云南沙溪古镇没有过度开发,而是保留 “马帮遗迹 + 老茶馆” 的原生场景,让游客在慢节奏中找到 “逃离焦虑” 的情绪出口。“十五五” 规划第一步,要开展 “情绪需求调研”,建立 “客群情绪画像”,让规划从 “资源导向” 转向 “人心导向”。
(二)聚焦 “场景构建”,搭建情绪的 “载体”
情绪无法凭空产生,必须依托具体场景落地。场景构建要跳出 “大而全” 的空间布局,做 “小而精” 的情绪锚点,可从三个维度发力:
空间场景 “造氛围”:不是建 “大景区”,而是造 “小场景”。比如依托乡村稻田,打造 “稻田咖啡馆”(激发 “惬意感”);利用老厂房,改造 “工业风打卡点”(激发 “潮流感”);保留老街巷,还原 “市井市集”(激发 “烟火气”)。江苏苏州平江路没有拆旧建新,而是在古巷中植入 “评弹茶馆”“手作工坊”,让游客在 “走巷、听曲、做手工” 中感受 “江南慢情绪”,年客流量突破千万。
时间场景 “抓节点”:挖掘不同时段的情绪价值。清晨的 “早市早餐” 可激发 “烟火情绪”,夜晚的 “星空露营” 可激发 “浪漫情绪”,节日的 “非遗巡游” 可激发 “文化自豪感”。福建泉州的 “古城夜游”,通过灯光复原 “宋元码头” 场景,配合南音表演,让游客在夜晚的石板路上感受 “穿越感”,夜游收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40%。
文化场景 “挖内核”:把本土文化转化为情绪符号。陕西西安的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单纯展示唐代文物,而是通过 “换装、NPC 互动、古法体验”,让游客 “沉浸式” 感受唐代生活,激发 “文化认同感”;浙江绍兴的 “鲁迅故里”,通过 “三味书屋实景课堂”“乌篷船慢游”,让游客在场景中体会 “怀旧情绪”,成为亲子游必选地。
好的旅游场景,是 “让情绪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看得见的是场景细节,摸得着的是体验温度,带得走的是情绪记忆。
(三)聚焦 “业态适配”,实现情绪的 “转化”
情绪激发不是 “花架子”,最终要落地为可持续的消费。需围绕情绪需求设计 “轻量化、高适配” 的业态,避免 “重资产、强依赖” 的陷阱:
情绪型餐饮:不止是 “吃味道”,更是 “吃情绪”。比如 “怀旧主题餐厅” 还原 80 年代装修,搭配老味道菜品,激发 “乡愁情绪”;“星空餐厅” 依托山顶场景,以 “星空观景 + 精致餐食” 激发 “浪漫情绪”。
情绪型住宿:不止是 “住一晚”,更是 “住情绪”。“森林民宿” 主打 “静谧感”,配套冥想、观星等服务;“知青客栈” 还原 70 年代场景,吸引中老年游客体验 “怀旧情绪”;“胶囊旅馆” 聚焦年轻人,以 “极简空间 + 社交属性” 激发 “便捷社交情绪”。
情绪型文创:把情绪转化为 “可带走的记忆”。比如围绕 “孤独感” 场景,开发 “星空日记手账本”;围绕 “文化自豪感”,开发 “非遗纹样饰品”;围绕 “快乐情绪”,开发 “景区 IP 表情包周边”。故宫的 “萌系文创”,把庄严的宫廷文化转化为 “可爱情绪”,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
三、落地:“情绪激发型” 规划的保障机制
“情绪激发型” 规划要落地,需打破传统规划的 “考核惯性”,建立 “情绪导向” 的保障体系:
(一)转变考核导向:从 “资源开发率” 到 “情绪满意度”
把 “游客情绪体验评分”“回头客占比”“情绪业态营收占比” 纳入规划考核,替代过去 “景区数量、投资额度” 等指标。在 “十五五” 文旅规划草案中明确:重点景区需每季度开展 “情绪体验调研”,评分低于 80 分的需限期整改,倒逼规划从 “重开发” 转向 “重体验”。
(二)创新投资模式:从 “政府大包大揽” 到 “多元轻资产合作”
鼓励 “政府搭场景、企业做业态、村民当主角” 的轻资产模式。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场景打造(如老街改造、公共艺术装置),企业负责引入餐饮、住宿、文创等轻量化业态,村民参与经营(如农家乐、手作售卖)。安徽黟县的 “碧山书局”,政府改造老祠堂,企业负责运营,村民提供农产品,形成 “政府 + 企业 + 村民” 的利益共同体,年营收超 500 万,实现 “小投入、大效益”。
(三)强化人才支撑:培育 “情绪场景设计师”
传统旅游规划人才懂 “资源评估”,但未必懂 “情绪设计”。需加强与高校、文旅企业合作,培育既懂本土文化、又懂市场情绪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 “场景策划、体验设计、情绪营销” 等能力,为规划落地提供人才保障。
四、升华:情绪型旅游的时代价值
从 “资源开发” 到 “情绪激发”,本质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升维:它不仅破解了规划落地难的痛点,更回应了 “高质量发展” 的要求 —— 当旅游能精准激发 “喜怒哀乐” 的真实情绪,就能让游客从 “到此一游” 变成 “念念不忘”,让 “一次性消费” 变成 “重复性体验”,让旅游产业从 “资源消耗型” 变成 “价值创造型”。
“十五五” 旅游规划的竞争力,不在于 “有多少资源”,而在于 “能激发多少情绪”;旅游产业的生命力,不在于 “建了多少项目”,而在于 “留了多少记忆”。
站在 “十五五” 的新起点,旅游规划当以 “情绪” 为笔、以 “场景” 为纸,画出 “人心所向” 的发展蓝图。这既是旅游产业的破局之道,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街机乐园,乐趣无限,等你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