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韩国新罗的高端酒店开到了盐城,香格里拉在西湖边搞起“私人府邸”,希尔顿专为年轻人推出新品牌……
短短一年,10多个国际酒店新品牌扎堆入华。
表面看一派热闹,可仔细琢磨总觉得不对劲。
这些全球巨头突然密集上新,到底是摸透了中国市场想来讨好,还是在本土品牌的挤压下实在没招了?
上新不是瞎凑热闹
别以为国际品牌是随便扔个新牌子进来,这次上新其实精得很,说白了就是“哪里有空缺就往哪补”。
奢华赛道最明显,以前的五星酒店总围着商务客转,现在全盯上了“文化体验”。
香格里拉没在西湖搞传统豪华酒店,反而拉来外国设计师做“水知心居”,把西湖的意境融进空间设计里,连茶艺、非遗体验都打包成住宿套餐。
美高梅更直接,在珠海搞起“岭南园林府邸”,背靠凤凰山面朝香山湖,光特色餐厅就配了三家,主打“住店像逛文化展”。
这波操作算是精准踩点,有钱人早不满足于睡大床,更想找有精神共鸣的地方。 中高端市场则一门心思讨好年轻人。
洲际隔三年推出的“筑格酒店”,在上海搞了语音控制、可升降岛台,商务办公、亲子出行都能兼顾。
希尔顿在香港开的“摩庭酒店”,干脆弄了折叠床、双层床,就为贴合年轻人“要社交、也要性价比”的需求。
连长住赛道都没放过,凯悦最近跟如家二次牵手,计划开50家长住型酒店“凯悦嘉迎”,专门填补中高端长住市场的空白。
光鲜背后全是焦虑
但你千万别以为这都是巨头们的主动升级,说白了,不少操作都是“被逼出来的”。
首先是消费者变了,老套路不管用了。
现在年轻人住酒店,既想要国际品牌的品质,又嫌传统酒店太死板,愿意为体验花钱,却反感“高价割韭菜”。
网图
美高梅华府为啥搞文化套餐?就是想让消费者觉得“花的钱值当”,而不是单纯买个床位。
更头疼的是本土品牌太能打。
华住、锦江早就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亚朵靠“文化+服务”圈了一大波粉,连如家都在持续升级。
反观国际品牌,2024年三季度不少巨头在中国的收入都在降,老品牌守不住,只能靠新品牌抢市场。
再加上新建酒店成本太高,只能盯着存量物业改。
截至2024年,全国60%的酒店都是开业5年以上的老物业。
香格里拉的水知心居是改的老饭店东楼,筑格酒店是翻新的既有楼宇,这么做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顺应“存量升级”的趋势,实属无奈之举。
未来谁能赢?
这波上新潮过后,酒店业的“攻防战”只会更激烈。
明眼人都能看出,2026年大概率是“新品牌内卷,本土品牌反击”的局面。
国际品牌的关键在“本土化”,现在消费者早喊着要“中国式高端服务”,不光要设计有中国味,服务还得符合国人习惯。
但这对国际品牌是个难题,毕竟全球标准化体系改起来没那么容易。
而且下沉市场也不好啃,新罗选盐城、凯宾斯基选扬州,都是挑文旅型三线城市,不敢往乡镇走,怕“高端不被认,中端没价格优势”。
本土品牌的优势在“灵活”,但短板也明显。
虽然亚朵、花间堂有特色,但跟国际品牌比,全球预订系统、会员体系还有差距。
更要警惕“为了扩张乱注册商标”,毕竟品牌是磨出来的,不是靠加盟堆出来的。
结语
说到底,国际酒店密集上新,既是中国市场有吸引力的证明,也暴露了行业转型的焦虑。
但不管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玩家,最后拼的都不是牌子多响亮,而是能不能真正懂消费者。
年轻人要的是个性社交,高净值人群要的是文化共鸣,下沉市场要的是性价比品质。
毕竟住酒店这事儿,从来没有“国际”或“本土”的绝对优势,只有“合不合心意”的终极标准。
接下来就看这些新品牌能不能熬过“水土不服”,真正在中国市场扎下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