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公告:香飘飘暂停绕地球。”
前不久这则自黑式营销刷爆网络,网友调侃的背后,是昔日“奶茶第一股”难以掩饰的业绩焦虑。
2025年半年报显示,香飘飘营收同比下滑12.21%,扣非净利润亏损1.11亿元,创下3年内同期最差成绩。
遥想当年,“一年卖出3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语响彻全国,巅峰时年销12亿杯,2017年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4%,市值一度冲到113亿。
从国民奶茶到半年亏亿,香飘飘的陨落不是突然崩盘,而是时代浪潮下的必然结局。今天我们顺着时间线,看看这杯奶茶为何“不香了”。
01.
2005年,那时喜茶创始人还在读初中,奈雪创始人刚成年,街头奶茶店全是“野路子”——没有统一标准,口感全凭老板心情,制作慢还贵,05年一杯就要十几块,排队半小时是常态。
香飘飘创始人蒋建琪精准抓住痛点,推出了颠覆性的冲泡奶茶:流水线日产能达200万杯,成本比街边店低40%,售价却只要3-5块,热水一冲就能喝。
眼看香飘飘赚钱,优乐美、相约、立顿等品牌纷纷跟风,短短数月竞品超十几家。
关键时刻,香飘飘在2006年砸下3000万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拿下湖南卫视黄金广告位,那句“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语横空出世。
在信息稀缺的年代,这句不断更新的广告语成了全民话题,每年都有人等着看“今年绕地球几圈”。
靠着精准营销,香飘飘在百余个竞品中杀出重围,2008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甚至带动街头奶茶店都改用冲调粉末,硬生生改变了行业生态。
那时的香飘飘,靠工业化解决了“快”的问题,靠电视广告抢占了用户心智,完美契合了那个“便捷稀缺”的时代,连续9年霸占杯装奶茶市占率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奶茶之王”。
此时的它星光熠熠,邀请钟汉良、陈伟霆等明星代言,王俊凯、王一博等偶像也公开为其站台,俨然一副国民品牌的架势。
此时的它邀请钟汉良、陈伟霆等明星代言,王俊凯、王一博等偶像也公开为其站台,俨然一副国民品牌的架势。
但鲜有人注意到,危机早已埋下伏笔。
2012年起,新茶饮开始萌芽,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悄悄出现,它们主打“鲜奶、鲜果、鲜茶”,和香飘飘的粉末冲泡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香飘飘的“重营销轻产品”模式已露弊端。
从2006年起,它就习惯把钱砸向广告。
产品上,除了经典口味,多年来鲜有实质性创新,甜度不可选、只能热饮等缺陷,全靠“便捷”这个核心优势掩盖。
2020年,香飘飘年销量4559万标箱,营收30.67亿元。
但这年也是转折点——疫情突如其来,而香飘飘刚布局的即饮业务,正把宝全押在校园渠道。
02.
香飘飘的下滑,本质是被时代和自己双重“打败”。
从2020年到2025年,短短五年,它的核心优势被逐一瓦解,而新茶饮的冲击堪称“降维打击”。
2024年:蜜雪冰城门店超3.9万家,古茗、沪上阿姨等品牌门店数均超8000家,街头百米之内必有奶茶店。
蜜雪冰城人均消费仅7.27元,在外卖补贴下甚至能做到个位数,而香飘飘冲泡奶茶单价约3.7元,看似便宜却没了优势——现制奶茶能即买即饮,还能选甜度、加小料,香飘飘却要自己找热水冲泡。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68%的外卖奶茶订单是家庭消费,直接抢占了香飘飘的核心场景。
曾经靠低价取胜的它,如今在现制茶饮面前,性价比成了笑话。
其实香飘飘早有察觉,2017年就推出Meco果汁茶进军即饮赛道,2019年即饮业务营收突破10亿元,看似前景大好。
但为了避开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对手,它把核心渠道锁定在校园。
等想转向其他渠道时,才发现早已没有空位——便利店渠道被老牌饮料商垄断,Meco在7-11、罗森的铺货率仅35%,远低于元气森林的80%。
2025年上半年即饮营收5.91亿元,占比首次超冲泡,但毛利率仅20.68%,远低于冲泡业务的40%以上。
为了推广,销售费用率高达31.97%,投入和回报严重失衡。
香飘飘的根基在传统商超和下沉市场夫妻店,但外卖的崛起彻底打乱了它的节奏。
消费者点杯现制奶茶20分钟就能送到,还能享满减折扣;而在超市买香飘飘,单买要付运费,凑单又麻烦,曾经的“便捷”优势荡然无存。
渠道收缩肉眼可见: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减少92家。它试图发力电商,618期间Meco销量暴涨361%,但日常销售乏力,2024年电商收入仅1.8亿元,还同比下滑25%。
新零售渠道更是反应迟缓,抖音小店销售额仅占线上的15%,私域会员不足200万,和元气森林的千万级私域用户差距悬殊。
现在的消费者谈“粉”色变,香飘飘的粉末冲泡被贴上“低端”“不健康”的标签。
它不是没试过升级,推出过“0蔗糖”系列,却因成本上升20%不敢提价,最终因性价比低下架。
2025年上新的原叶轻乳茶主打“0反式脂肪酸、0植脂末”,还和方回春堂合作中药奶茶,但上市时间短,没形成气候。
反观新茶饮,喜茶一年推出107款新品,春季限定从樱花卷到刺梨、山茶花,不断给消费者新鲜感。
而香飘飘的冲泡奶茶,口味多年没变,包装还是老样子,被网友吐槽“和小时候味道一样,就是没兴趣了”。
03.
面对困境,香飘飘的自救堪称“病急乱投医”。2023年引入宝洁背景的职业经理人杨冬云,试图“去家族化”,但不到一年就离职。
创始人蒋建琪重回台前,选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加大营销。
2024年底开线下快闪店,2025年签约时代少年团代言,半年花掉3.31亿元销售费用,占营收的三分之一。
但热闹是暂时的,即饮业务增速从一季度的13.89%放缓到二季度的8.03%,营销没转化成持续增长动力。
产品上更是“全面开花”却“无一结果”:试水咖啡、气泡水、能量饮料,开线下门店,跨界预调鸡尾酒,甚至和Oatly合资做植物基饮品,但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
比如线下门店“Meco密谷”,若非刻意搜索几乎没人知道,完全没打开市场。
核心在三四五线城市,却非要去一二线拼,品牌力不足;想做健康产品,供应链又跟不上,根本没竞争力。”
从年销12亿杯到半年亏1亿,香飘飘的故事不是个例。
就像冲泡咖啡被瑞幸、库迪暴打,黑芝麻糊被拼好饭冲击,所有依赖“便捷”生存的冲泡饮品,都在被更高效、更多元的新消费替代。
香飘飘做错了吗?
它抓住了早期的时代风口,也尝试过转型,但错在太依赖营销,错在转型时踩错渠道,错在没跟上消费者对健康和新鲜感的需求。
更可惜的是,它把“绕地球”的营销神话当了真,却忘了奶茶的本质是“好喝、解渴、有体验”。
现在的香飘飘,还在寻找“第三条增长曲线”,研发功能性产品。
但留给它的时间不多了:新茶饮还在扩张,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刁,渠道门槛越来越高。
当年那句“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是一代人的记忆;如今“暂停绕地球”,更像一声无奈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