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的竹升面,都是用 “竹升” 压制而成,一根粗壮的毛竹横架在面案上,师傅骑在竹升一端,身体上下起伏,利用体重的力量压制面团。面团里要加碱水,“碱水要刚好,多了面会苦,少了面不筋道”,师傅说。压制好的面团要反复折叠,再用竹升压,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才会筋道弹牙。压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每一根都均匀整齐,散在竹架上,像一团团银丝。
好的竹升面,煮出来后颜色微黄,根根分明,不会粘连。放进嘴里嚼一嚼,口感爽脆弹牙,带着淡淡的碱香,越嚼越有味道。老广州人吃云吞面,讲究 “面要爽,汤要鲜”,面的爽脆,全靠竹升压制的功夫,差一分火候,味道就差远了。
其次是云吞。广州的云吞和北方的馄饨不同,个头小巧,皮薄馅足,形如元宝。云吞皮是用高筋面粉做的,薄如蝉翼,能隐约看到里面的馅料。馅料的选择很讲究,要用新鲜的土猪肉和鲜虾,猪肉要选三分肥七分瘦的,剁成细腻的肉糜,鲜虾要去壳去虾线,切成小丁,这样能吃到虾肉的颗粒感。再加入少许马蹄碎、葱花、姜末,以及适量的盐、糖、生抽、香油调味,“马蹄碎能增加口感,让馅料更清爽”,老板娘一边拌馅一边说。
包云吞也是个细致活,取一张云吞皮,中间放一小勺馅料,然后用手指捏出褶皱,对折成三角形,再把两个角捏在一起,一个小巧玲珑的云吞就做好了。包好的云吞码在盘子里,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元宝,可爱极了。
最关键的,是汤底。广州人喝汤讲究 “清、鲜、浓”,云吞面的汤底也不例外。汤底要用猪骨、大地鱼干、虾壳、老母鸡,加入生姜、陈皮,慢火熬煮四个小时以上。猪骨要提前焯水去血沫,大地鱼干要烤出香味,虾壳要洗干净,这样熬出来的汤才会清澈鲜美。熬好的汤呈淡黄色,喝起来鲜而不腥,浓而不腻,带着大地鱼和虾的鲜香,一口下去,满口生津。
煮云吞面的过程也很讲究。水烧开后,先下面条,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粘连,面条煮到浮起来,再煮 30 秒,就可以捞出来,过一下冷水,“这样面条更爽脆”。然后煮云吞,云吞下锅后,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粘底,云吞煮到浮起来,再煮一分钟,就熟了。
盛云吞面也有规矩,要用细瓷碗,先舀一勺滚烫的汤底,放进少许盐和香油,然后放入面条,面条要堆成小山状,再放上云吞,云吞要露出一半,最后撒上少许葱花和韭黄段,翠绿的葱花和嫩黄的韭黄,让整碗面瞬间鲜活起来。
吃云吞面要讲究顺序,老广州人说 “先喝汤,再吃面,最后吃云吞”。先喝一口汤,鲜美的汤汁滋润喉咙,唤醒味蕾;再吃一口面条,爽脆弹牙,带着碱香和汤的鲜味;最后吃云吞,咬一口云吞,皮薄馅足,猪肉的鲜香和虾肉的 Q 弹在嘴里爆发,汤汁从嘴角溢出,鲜得让人眯起眼睛。有一次,我在老街的云吞面店吃面,旁边一位阿婆看着我狼吞虎咽,笑着说:“后生仔,慢慢吃,好食嘅嘢要慢慢品。”
如今,广州的云吞面店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多样,有鲜虾云吞面、蟹子云吞面、鲍鱼云吞面,但我最爱的,还是老街里那家老字号的鲜虾云吞面。每次回到广州,我都会特意绕到老街,走进那家小店,点一碗鲜虾云吞面,坐在骑楼底下,看着来往的行人,听着熟悉的粤语,一口面一口汤,感受着广州的慢生活。那碗云吞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广州的味道,是刻在我记忆里的家乡情怀,是广式饮食文化里最精致、最温柔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