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昱在女单决赛中以4-2战胜孙颖莎,成功夺得WTT中国大满贯冠军。然而,比赛刚结束四天,她便受到了网友的质疑。有些人认为她利用“反手发球”赢得比赛,这种说法在评论区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耍手段”,故意让孙颖莎接不到球。但真正懂乒乓球的人都清楚,这不是小聪明,而是王曼昱十多年反手发球的心血结晶,连孙颖莎这样的顶级选手也要费尽全力才能应对。
让我们先谈谈这次决赛里引发热议的“反手发球”。比赛进行到第二局时,王曼昱开始频繁使用反手发球。孙颖莎显得有些不适应,多次回球下网或者出界,王曼昱趁机连得6分,将比分拉开。赛后,有人质疑她“投机取巧”,但如果查看她的训练历程,就能明白这一切背后有着她长时间的努力。早在2016年,王曼昱就在乒超联赛中尝试过反手发球,那时技术还不成熟,发球的角度不够刁钻,旋转也不足,容易被对手破解。后来,她进入国家队,教练组特地为她制定了反手发球的专项训练计划,每天早上加练1小时,从握拍姿势到发力技巧,逐步完善。到了2022年世乒赛,她的反手发球才开始展现威力,并且到了此次大满贯比赛时,她已经能够精准地控制发球的方向和旋转,无论是发右大角,还是突然改变角度和旋转,孙颖莎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如果真如某些网友所说,央视为什么要为她发文力挺呢?王曼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她从小的坚持与努力。回顾她的成长历程,2004年夏天,她在齐齐哈尔遇到了启蒙教练韩连贵,那时她才五岁。韩教练原本准备七点收摊,却因为和朋友多聊了十几分钟,恰好遇到了王曼昱的母亲和大姨。大姨建议让她试试乒乓球,而王曼昱也因此走上了这条道路。仅仅一周的训练后,教练便发现她与众不同:其他孩子练习发球时容易感到疲倦,而她可以持续练半小时,眼神始终盯着球。
2008年,王曼昱9岁时参加了黑龙江少儿比赛,凭借强劲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冠并进入省队。进入省队后,训练和生活条件变得更加艰苦。王曼昱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为了支持她的训练,他们卖掉了家中的房子,搬到训练基地附近的出租屋。那间出租屋只有十几平方米,夏天没有空调,冬天只能靠暖气取暖,但王曼昱从未抱怨过。每天,她都按时起床训练,晚上十点才回到宿舍,疲惫不堪地倒头就睡。
2013年,14岁的王曼昱参加全国青年乒乓球锦标赛,并一路击败对手,获得了女单冠军,并成功进入国家二队。然而,进入国家队后,她才意识到自己与顶级选手的差距。初入国家队的半年,她几乎场场失利。一次晚上训练到十点,她哭着对教练说:“我不能让父母失望,他们为了我卖了房子。”从那时起,她更加努力训练,别人练8小时,她坚持练10小时,晚上还会观看比赛录像,分析自己的不足。
2014年,王曼昱迎来了转折点。在全锦赛女团决赛中,她帮助黑龙江队在关键时刻战胜四川队,夺得了28年来的首个冠军。随后,她在世青赛上斩获了女单和女双两项冠军,一举成名。
2025年9月,王曼昱和孙颖莎共同参加了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并成功赢得女双冠军,打破了日本组合张本美和、大藤沙月的挑战。这场胜利也让她们的完美配合成为焦点。
王曼昱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面临伤病的挑战。2020年国际乒联总决赛前,她的手腕伤势复发。尽管队医建议休息,她依旧坚持每天加练手腕力量,并在比赛中以4-0的比分横扫伊藤美诚。2021年东京奥运会,王曼昱帮助中国队赢得了女团金牌,这也是她的第一个奥运金牌。
在赛场上,王曼昱从不放松。每当比赛结束,她都会立即给父母打电话,分享比赛的情况。即便在赛外,她也十分低调,很少参与商业活动。她专注于自己的训练和比赛,不断寻求突破。
从五岁开始接触乒乓球,到今天捧起WTT中国大满贯冠军奖杯,王曼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不断努力。她的反手发球体系、她的拼搏精神、她的坚韧不拔,都是一步步练出来的。未来,她还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以她的实力和态度,肯定会走得更远,带来更多精彩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