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拒绝我,但是你不能拒绝美味。”“鸡排免费,塑料袋 6 块。”“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我的鸡柳鸡排。”
这个国庆假期,全网最火的 “顶流” 并非明星艺人,而是来自景德镇的一位摊主 —— 被网友亲切称为 “鸡排哥” 的他,凭借一口接地气的高情商话术和频出的幽默金句,一夜之间红遍全网,成为网红界现象级的存在。
爆火的速度远超想象:短短十来天,他的社交账号粉丝量已逼近 100 万;国庆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买一份他做的鸡排,常常要在摊位前排队两三个小时;热度甚至飘向海外,TikTok 上 #景德镇鸡排哥# 相关话题的播放量飙升至 3.2 亿次,不少外国网友看完视频后,专程飞到景德镇,只为亲口尝一尝这份 “网红鸡排”。
可就像老话说的 “人红是非多”,随着热度不断发酵,不同的声音开始涌现,舆论风向悄然反转,甚至有声音直言 “鸡排哥人设崩塌”。这场突如其来的 “顶流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顶流的诞生与争议的降临
没人能预料到,“鸡排哥” 的走红会如此迅猛。那句 “你可以拒绝我,但请不要拒绝美味”,在过去一周里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让这个在景德镇摆摊二十多年的摊主,一跃成为全网关注的焦点。
除了金句,他的 “三不原则” 更圈粉无数:不涨价(即便爆火仍维持原价)、不端架子(对顾客始终热情亲切)、学生优先(主动为学生群体开辟快速通道)。也正因如此,网友们不吝称赞,称他为有温度的 “鸡排主理人”。
巨大的流量冲击下,他的小摊几乎成了景德镇 “第二景点”—— 摊位前的百米长队成了常态,除了熟客和学生,更多是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的游客,大家自发敞开塑料袋,盼着那份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鸡排。当地城管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了 2 至 4 人的工作小组,每天在摊位周边维持秩序、引导人流,足见其热度之高。
然而,国庆黄金周的热潮刚过,事情就渐渐变了味。
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发视频吐槽:“排了整整两小时队,见到鸡排哥时,他连个笑脸都没有,就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翻着鸡排。” 要知道,此前 “鸡排哥” 的 “情绪价值” 是圈粉关键,如今这份 “冷淡”,让不少人觉得 “和楼下普通的鸡排摊没区别”。
更让游客不满的是现场出现的 “黄牛”—— 有人批量购买鸡排后,转手以 26 元一份的高价倒卖。当游客质问鸡排哥为何不管管时,他只回应了一句 “我管不了那么多”,这让网友质疑:“当初说‘学生优先’的真诚去哪了?连基本的秩序都不管了吗?”
紧接着,食品安全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在评论区质疑 “鸡排哥的油好几天没换”,虽然他很快晒出了监管部门的检测报告,证明油品合格,但网友并不买账:“报告是一回事,平时实际换不换油,谁能保证?”
最让部分网友 “炸锅” 的,是他现身官方会议的画面 —— 视频里,他穿着定制工装,坐在文旅推广会的会议室里,一本正经地谈论 “食品安全”“文旅融合”。这一幕引发了不少争议:“飘了吧?这是想往‘体制内’靠了?”“以前的烟火气全没了,现在一身‘局里局气’的味道。”
流量造神的速度有多快,反噬就有多狠。“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 的复杂人性,在这场争议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鸡排哥” 就像被卷进风口的 “流量螺旋样本”:越真诚,越被放大;可越被放大,越难维持最初的真诚。
02 争议背后:一个普通人的 “流量困境”
可这些质疑,真的能认定 “鸡排哥”“塌房” 了吗?
很少有人记得,在爆火之前,“鸡排哥” 已经在景德镇炸鸡排二十多年。那时候,哪怕生意最好,他面对的也只是围着摊位的一圈顾客,能和每个人唠几句家常,递上鸡排时还能附赠一句玩笑话。
但爆火之后,一切都变了。据现场游客透露,他的摊位一开张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排队动辄两三个小时。为了应付庞大的需求,他和家人从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即便加开了多个摊位,仍供不应求。就连 10 月 6 日中秋节那天,他也没休息 —— 接受采访时,他说:“这是我近 20 年来第一次没陪家人过中秋,但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了,我必须出摊。”
其实,不是他不想保持 “高情绪价值”,而是实在做不到。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跟几千个排队的顾客聊天?以前一天卖几十份鸡排,他有精力跟每个人寒暄;现在一天卖几千份,光是炸鸡排、打包都忙得手不停,哪还有时间说金句、送笑容?
更何况,爆红之后的 “麻烦” 远不止卖鸡排。今天有人找他当城市形象大使,明天要他参加文旅推广会,后天又有媒体排队采访 —— 一个原本只懂炸鸡排的摊主,突然要代表一座城市发声,还要面对无数镜头的 “紧盯”,这样的转变,搁谁身上不会懵?
再看网友的态度,其实也藏着 “双标”:既希望他保持草根的淳朴,不被商业化 “污染”;又要求他提供专业的服务,不能有一点敷衍;既嫌弃他 “太商业”(比如参加官方会议),又不满他 “服务不到位”(比如没笑脸、不管黄牛)。
从早年的 “拉面哥” 到如今的 “鸡排哥”,这样的故事在互联网上一遍遍上演:今天把你捧上神坛,称赞你是 “人间理想”;明天发现你有一点 “不完美”,就立刻把你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鸡排哥” 在不久前发了一条视频。视频里的他满脸疲惫,先是感谢了全国游客的支持,接着愧疚地说:“天气这么热,让大家排这么久的队,我心里特别过意不去。” 最后,他轻声宣布要休息一天:“工作量实在太大了,也会有略感疲惫的时候。”
听到这句话,不少人觉得心酸 —— 其实,“鸡排哥” 不过是个普通人,只是突然被推到了流量的中心。他会累,会应付不过来,不可能永远保持 “完美人设”,也没法给每一个粉丝提供 “情绪价值”。流量终会退去,但愿到那时,我们还能记得:对那些被我们捧上高台的普通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
03 鸡排哥的 “价值”:不止于流量,更在于真诚
“鸡排哥” 曾在采访里说过一段话,让很多人深有感触。当被问到 “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幸福” 时,他笑着回答:“幸福没有定义,自己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幸福就是怎样的。其实不在于我们吃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只要心情开心,吃什么都是好吃的。”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人最稀缺的两样东西:知足常乐的心态,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很多人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 究其原因,是我们总在追逐 “别人定义的幸福”:比收入、比地位、比名气,却忘了问自己 “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 “鸡排哥” 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为他展现了在奔波生活里,依然饱满的 “人味儿” 和真诚。他会跟学生开玩笑 “塑料袋 6 块”,会对排队的老人多递一张纸巾,会在游客抱怨时轻声道歉 —— 这些细节里的 “情绪价值”,恰恰反衬出:我们多数人或许早已在忙碌与比较中,丢失了感知生活温度的本能。
有人说,互联网从不缺一夜成名,素人走红后往往很快被遗忘,“鸡排哥” 的爆火也会是昙花一现。但其实,他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 “必然”—— 他精准填补了当下社会稀缺的 “情绪价值” 空白。他卖的不只是鸡排,更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体验,就像有网友总结的:“6 元的鸡排,60 元的情绪价值,600 元的服务体验。” 在冷漠的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份人情味显得格外珍贵。
流量的潮水终会退去,“鸡排哥” 或许会慢慢淡出大众视野,回到以前 “炸鸡排、唠家常” 的平凡生活。但他真正的价值,从不在于能火多久,而在于他提醒了我们:
在这个追求 “快” 与 “利” 的时代,最动人的竞争力,永远藏在细节里的真诚中;而那些在平凡日子里的坚守 —— 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本就是最动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