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创始人
2025-10-08 09:07:20
0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正值国庆假期,在热门的旅游景区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对情侣站在风景如画的湖边,并没有沉醉于微风拂面的惬意,而是忙着调整角度、摆好姿势,只为拍出一张能收获无数点赞的“人生照片”;

一家人来到历史悠久的古迹前,匆匆浏览后便开始轮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车上才发觉,古迹的名字和历史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义。相机或手机在旅途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或缺,随处可见高举着镜头“扫摄”周边风景的人。有人会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在网红机位排队等待两小时;也有人放弃了旅途中的当地美食,选择随便吃点赶紧回酒店修图发帖。

当“出片式旅行”成为一种潮流,旅行的意义也与以前截然不同:有声音说,我们正在共同打造一种很新的旅行方式,由旅行中“在场”的人拍照出片,存在于媒体中的平台世界能共同参与;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拍照优先,“人和风景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镜头”的旅行方式,不仅让人掉进“精装朋友圈,毛坯旅行体验”的陷阱,更令旅行本身变得碎片化。

为何我们对拍照打卡会有执念?

如今,旅行者在规划行程时,也往往会把拍摄地点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有些地方之所以成为网红旅游地,正是因为那里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景点和商家也投入其中,打造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

当我们执着于“旅行出片”,到底是在执着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体系。

从自我呈现理论的角度来说,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放大了人们理想化自我呈现的需求——人们精心策划每张旅行照的拍摄角度、细节和文案,希望通过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进行互动,来构建理想化的虚拟人格。

网友们经常把节假日期间的朋友圈比喻为“旅游摄影大赛”,精拍精修的各种九宫格展示,既是一种摄影水平的“暗中 PK”,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拍摄者的经济实力和审美选择(旅行目的地和拍摄点的构思)。

图源:某社交平台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观点,从而获得自我定位和满足感,而“出片式旅行”能获得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更深层的动机来自身份认同的需求。我们处在一个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随着社群纽带的弱化,人们迫切需要一些可视化的符号,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符合某个群体规范。而旅行照片在这种情境下,也充当了“社交货币”的功能。

当旅行的意义,被“过度出片”消解

当拍照打卡成为旅行中过于重要的目标时,人们的感知也变得分散和碎片化,逐渐淡化在场的整体感受与欣赏能力。

在一些“打卡圣地”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旅游者只是忙于寻找可拍摄点,拍完之后立刻离开,并没有更多的体验;甚至是明明身处现场,却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着修图上传到社交平台。

“出片式旅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关系层面。许多情侣在旅途中因为拍照频率和拍摄水平发生争执;家庭出游时,长辈想要“全家福”,而年轻一代忙着拍摄个人网红照,原本温馨的旅途演变成了代际审美冲突现场。

旅行是一个综合体验的过程,当我们被“出片”的执念挟持,注意力分配失衡会带来隐性副作用。比如,拍照而花费很长时间找角度、摆姿势,就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大自然带来的触动:山水之间的光影变化、树木和花草的清香、丛林深处的湿润空气和鸟鸣。而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场景,远比精心摆拍的画面更具生命力。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专注于拍照时,大脑负责理性思考和计划执行的区域活跃,而本应主导情感体验的区域则相对抑制。这意味着过度投入影像创作会干扰人对环境的直觉感知——当全部注意力都被取景框吸引,大脑会错配认知资源,这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身处壮美景色中却浑然不觉。

旅行是由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驱动的行为,但当旅行本身承受了过多的社交压力,就容易带上“功利化表演”的性质,甚至造成危害。例如近些年,个别游客为了拍照破坏文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人为了“出片”不惜以身涉险,不仅损害公共资源,也让个体沦为算法流量的傀儡。

图源:某社交平台

拍摄角度和风格的同质化,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趋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打开社交平台的旅行话题标签,满屏都是高度相似的视觉符号:托腮看海的背影、伸手托举太阳/建筑物/云彩的姿态、坐在台阶上的侧颜特写、双人用手臂在头顶比心……大家用惯了流行的“拍照模板”,有个性的画面越来越少。

这样的趋势令人感到可惜:当我们习惯了用“公式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时,也就自动放弃了观察世界和表达感受的原创视角。

如何维持“体验”和“出片”的平衡?

如果你希望既能用镜头记录旅行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能充分享受旅行中每个当下的快乐,可以试试这些方式,有助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1、出发前,把“优先级清单”具体化,规定自己要亲身参与的体验项目放在首位。例如:参观博物馆时先看展品再拍照,徒步时先完成特定里程再到观景台留念。这样能保证核心体验不被打断,又能自然产生值得记录的精彩瞬间。

2、采用“限时拍照法”,给自己规定拍摄照片的数量,迫使自己在按快门前进行价值判断:这是否是真正有意义的画面?这个决定过程本身就在训练审美眼光。同时,可以尝试禁用自动模式,手动调节参数的过程能让人重新审视光影关系。关闭设备的快门音效,有助于减少干扰,让你更专注地聆听环境声音。

3、有许多种方式可以记录旅途,不要局限在拍照上。可以用录音笔采集市井叫卖声、海浪拍岸声;或是收集门票存根制作成三维立体手账;用速写本勾勒建筑轮廓。喜欢敲章打卡的人,可以提前搜一下目的地的敲章攻略,这些非视觉化的记录手段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立体的记忆档案。

4、如果和特别喜欢拍照出片的亲朋好友一起旅行,坦诚地沟通是很必要的。可以在旅行开始前与旅伴共同讨论、明确拍照的规则和限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约定在某些特定的景点或活动中优先以体验为主,减少拍照频率。

旅行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取景器里,而在我们与世界真诚相遇的目光中。不妨抛弃“出片”的执念,让旅行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而不仅仅是别人眼中的风景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普陀苏州河畔这些打卡点,出片率... 你知道吗?普陀区的苏州河沿岸,其实藏着不少“神仙机位”,随手一拍就能惊艳朋友圈。从公园到桥洞,从老地...
千灯映月醉中秋 官渡古镇成为光影流动的诗意画卷。记者 胡妤雅 王毅 摄 宾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剪纸作品。通讯员 ...
河北博物馆游 “双节”超“冀”... 央广网石家庄10月8日消息(记者李瑶)今年恰逢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8天的“超长黄金周”掀起文旅热...
云南导游逼购物被立案调查 现存... 近日,媒体曝光香格里拉市某旅行社一导游带团时欺骗胁迫游客购物,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网上视频显示,该导游...
卧游西北山外山 《文汇报》第四版读书 2025.10.8(星期三) 好书过眼 卧游西北山外山 杨河源 ——“诗与远方...
双节同庆·情满鸡公山!好戏庆中... 中秋佳节,当万家灯火共庆团圆之时 鸡公山的山间却飘起了阵阵月饼香 景区精心筹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盛...
国庆中秋长假第六天 泰安文旅活... 中秋明月映华堂,国庆欢歌绕家乡。国庆中秋假日第六天,市假日旅游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坚持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
“串联”美好假期,徐州公交解锁... 【媒体报道】“串联”美好假期,徐州公交解锁多元出行需求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徐州公交紧扣市民游客出行...
原创 张... 10月3日消息,10月2日,穿着红色短袖上衣和黑色短裤的张继科前往福建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游玩...
八达岭长城假期日均客流6万人次... 新京报讯(记者张静姝)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八达岭长城日均客流量达到6万人次。为维护景区秩序和游客安全,...
哈尔滨机场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原标题:哈尔滨机场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国庆中秋长假将近尾声,人流开始从各大景区转向机场。10月7日,哈...
向外走!中国户外经济热潮涌动 徒步鞋碾过积叶,风掠过骑行者的耳畔,丝丝秋雨敲打帐篷……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奔赴旷野...
国庆假期来黑河!遇见北国驿站,... 游嫩江:墨尔根寻迹溯历史・高峰森呼吸润心・繁荣村星眠品民俗 在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和墨尔根驿站公园感...
从丹霞奇观到夜色狂欢 湖南新宁... 白天沉醉于丹霞奇峰的鬼斧神工,入夜沉浸在人间烟火的热闹氛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湖南新宁崀山景区打破传...
你好,这里是江苏·时光宝筑|明... 明月湾古码头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村口,历代明月湾人在此乘船外出、来往商旅。 明月湾古码头的...
夜游凯里因何更璀璨?″银纹华光... 当银饰的流光、民族纹样与现代灯光技术相遇,会如何为一座城市注入活力?在贵州凯里,由我司打造的文化主题...
探访姑苏江宙路:苏州也能品京味... 🍂秋日的早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江宙路菜市场,空气中弥漫着新鲜食材的香气。你是否也想在这样一个清晨,享...
安徽智能售酒机厂家 安徽智能售酒机厂家:自动售酒机为什么是白酒行业的好项目 引言 随着中国酒类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白酒...
零食量贩3.0进阶全图景-华泰... 华泰证券这份报告聚焦零食量贩3.0时代,从海外对比、国内业态优势、盈利前景及投资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