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广袤沙漠中,有一块不起眼的小土地,那里没有国际组织的管理,也不在联合国的国家名单里,却自称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个地方叫做“摩洛希亚”,它有着自己的总统、宪法、军队,甚至还拥有国歌和国旗。乍一听,这个名字或许让人觉得像是一个恶搞的玩笑,但它却确实存在,并且至今还在“运作”。
摩洛希亚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规定是:外来游客,包括中国人,不能在这里长期居住。即便是短暂的访问,也只能停留最多三个小时。这一规定在今天全球化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同寻常,甚至让人忍不住好奇,摩洛希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理念呢? 摩洛希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一个美国人——凯文·鲍夫。当时,凯文只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和朋友们在自己家后院玩起了“自创共和国”的游戏。最初,这不过是他们之间的一场轻松玩笑,谁知道凯文玩得越来越认真,最终独自坚持下来,把这片小小的土地“升级”成了一个“国家”,还自封为总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政府体制”。 凯文的“国家”拥有一间“政府办公室”,其实就是他家的一间普通房间;有一支“军队”,由他养的宠物和几个朋友组成;甚至连海军也有,只不过是几只放在池塘里的橡皮艇。至于法律,像是禁止吸烟、限制某些食物等,都是凯文自己设定的。 虽然听起来像一场闹剧,但凯文并不把它当作儿戏。对他来说,摩洛希亚不仅仅是游戏,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表达。通过这个“国家”,凯文展现了他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摩洛希亚最特别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对外游客的严格规定。游客必须提前预约,来访时要经过“签证检查”和“入境程序”,这种安排像是参与一场外交活动。每一位参观者都像是受邀的外国政要,尽管他们的停留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依然能体验到一种“外交”的氛围。虽然看似排外,但这并不是因为摩洛希亚对外界有敌意,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 摩洛希亚的面积极小,连一个普通住宅区都不如,严格来说,它只是一块属于凯文家的后院。而这片土地依然属于美国,凯文仍然是美国公民。因此,他没有能力接待大量游客,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人长期居住。于是,他就设立了“最多停留三小时”的规定,作为一种实际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凯文并没有硬性执行这个规定,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仪式来进行。每位游客在这里短暂的停留,都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其中,体验摩洛希亚的独特文化。所以,这个“限制”不仅没有恶意,反而成为了摩洛希亚的一种特色表现。 在摩洛希亚的“外交政策”方面,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曾宣布“对东德宣战”,仅仅因为他对东德政体的不满。即便德国统一后,他仍然坚持认为战争没有结束,并继续保持象征性的敌对态度。虽然这些声明在法律上并没有实际效力,但凯文并不在乎。他并不追求国际社会的认可,而是通过这些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独特思考。 摩洛希亚的存在并没有对美国政府构成威胁。凯文依然像普通公民一样纳税,并且从未做出任何违法的事情。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是“随他去吧”,毕竟它并不对社会造成任何危害。摩洛希亚是一个无害且充满娱乐性的文化项目。 尽管摩洛希亚的“总统”凯文只是一个热衷角色扮演的中年人,但摩洛希亚并非彻头彻尾的玩笑。通过简单的仪式和制度,它将“国家”这一复杂的概念以一种直观且具有参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凯文通过几十年的坚持,创建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模型”,虽然它在法律上并不具备正式的国家地位。 摩洛希亚的“排外政策”并不是出于敌意或歧视,而是因为其本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接待外来人员。这里没有固定的“国民”,凯文的“军队”仅仅由家里的宠物和几个朋友组成,所谓的“外交政策”也只是凯文个人对国家独立性和意义的表达。 摩洛希亚的存在,不仅是对传统国家概念的挑战,它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国家的定义是否只能局限于传统的边界和主权?我们通常认为国家必须具备军队、领土、外交等基本要素,但摩洛希亚却颠覆了这种传统观念。它告诉我们,国家并不一定需要大范围的领土,身份和认同感也不必依赖护照来定义。 摩洛希亚并没有中国人常驻,也并非因为排斥,而是由于其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人长期居住。它的“排外政策”并非基于政治动机,而是出于自身的物理限制。同时,它的“外交活动”也并不是为了参与国际事务,而仅仅是凯文个人对国家意义和独立性的思考与表达。 在这个信息透明、边界模糊的时代,摩洛希亚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这一概念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提醒我们,认同感和国家的定义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传统框架。摩洛希亚像一个小剧场,用它看似荒诞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传统制度和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