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旅商渔业融合发展,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第一届祖厝石埕美食文化嘉年华活动于10月2日在峰尾镇诚平村格美广场(祖厝石埕)拉开序幕。本次活动以“游诚平·品美味·行福运”为主题,融合峰尾镇诚平村丰富的人文与民俗特点,浓厚的宗乡文化与家风家训传承,独具特色的乡村乡味美食,精湛的传世造船技艺,祖厝石埕传统建筑特色,以及非遗曲艺与歌舞表演。打造一场具有闽南特色的乡村文化盛宴。活动旨在通过整合本土人文与自然资源,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同期举行了文化礼堂揭牌仪式,推进文化下乡,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本次祖厝石埕美食文化嘉年华活动,分为上午场“文化打卡”与下午场“深度体验+特色小吃”两大板块。
上午,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来自各地的30对亲子在村干部与研学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海丝文化福船馆、林氏大宗祠、顶大厝、圣泉宫、乌大门总兵府、临茨堂等9处人文景点,沉浸式了解福船文化、宗祠历史、古建筑风貌与地方信仰。
海丝文化福船馆沉浸式聆听国家级非遗-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的讲解,了解福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载体的重要作用。
林氏大宗肃在堂中堂悬挂着“忠孝世家”匾额,配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题写的“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楹联,向游客展现了闽南家族宗乡文化与传承的荣光。
顶大厝顶大厝不仅是建筑载体,更是林氏家族弘扬“礼义廉耻、诗礼仁厚”家风的场所,见证着家族对传统美德与治家智慧的坚守,也为研究明代家族文化、官德家风提供了鲜活样本。
峰香堂三教祠了解三教文化融合特色,参观堂内文化陈设。游客也品尝了峰香堂静心准备的泉港特色红团、三角粿、峰尾圆子等风味美食,感受到峰尾娘子身子着红衣衫的独特人文。
清風府供奉“建筑鼻祖”鲁班,体现村民对技艺先师的尊崇。建筑琉璃覆脊、雕梁画栋,其精巧木构与鲁班技艺相呼应。峰尾世代相传的福船制造技艺,正是鲁班“匠心”精神影响至今。
游客还品尝到群众现场制作的海蛎浮,海龙窝等峰尾特色炸物。
圣泉宫了解民俗信仰文化,参观宫宇建筑。左侧的“圣泉”常年不竭,每年举办三次庙会,是当地传承民俗、凝聚信众的重要场所。
乌大门总兵府聆听总兵府历史故事,领略古代军事文化。因第十一世林伯馨因率军平定罗义叛乱、镇守边疆有功,获授左都督,1691 年升任北直隶永平镇总兵,父赠荣禄大夫、母封夫人,“总兵府”由此得名。
恩德堂探访家族人文传承。恩德堂是清末“海状元”“渔王”,拥 5 艘大渔船,获“渔家首冠”“渔捞先锋”锦旗,还办教育、做公益,广受赞誉。
林氏大肚祖厝弘德堂中午在林氏大肚祖厝品尝祖厝石埕美食宴,游客们再一次感受到峰尾人民的热情好客,品尝到菜浮,鱼浮,糖粿等峰尾特色美食。
下午,游客们进一步深度体验祖厝宗乡文化。分别体验了福船主题手工,卢琦故居与临茨堂深度讲解、慈德寺参访等内容,并在完成12处打卡后兑换美食券,品尝地道峰尾特色小吃。
卢琦故居圭峰堂聆听历史名人故事,感受文人文化底蕴。主人卢琦(1306-1362)是元代泉州唯一入仕进士,也是泉港五大良吏之一,官至正五品,为“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著述两卷入《四库全书》,也是泉港唯一入国史列传者。游客们聆听良吏典故,对峰尾圭峰文化和书香半岛的历史缘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临茨堂临茨堂是圭峰后山林氏的重要宗祠,属于九牧林支脉。其渊源可追溯至比干后裔林坚,经闽林始祖林禄、九牧林始祖林披传承。林氏族人为游客详细讲解了林氏源流,大家认真聆听,体会珺望堂号的深刻意义。
慈德寺慈德寺寺内现住15人,收养12名弃婴,如今是信众礼佛、聚会及践行慈善的重要场所。游客们感受到民间慈善的力量。
活动现场还将举办传统文艺汇演,包括北管演奏、莆仙戏曲、舞蹈《香喷喷》《上铃鼓》等节目,最后以全体合唱《歌唱祖国》压轴,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此次嘉年华不仅是诚平村文化资源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泉港区推动“文旅+乡村”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有望成为当地文旅品牌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