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箱贴到盲袋,从非遗美食到潮玩,这个中秋国庆假期,“成都礼物”用一份份“带得走的成都”,让游客把城市记忆装进行囊。
▲成都礼物门店内,游客选购产品
国庆假期(截至10月5日),成都22家“成都礼物”店铺销售额超50万元。其中,三国系列文创持续爆火。
数据背后,是“成都礼物”以“历史场景+现代审美”的设计创新,实现非遗活化破圈,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生动载体。
“出师表”冰箱贴里见三国
10月5日下午,在成都锦里“成都礼物”店内,一款前出师表旋转冰箱贴前围满了游客。
“这个设计太巧妙了!”从北京来的游客王先生仔细端详着这款冰箱贴——轻轻转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便在方寸之间徐徐展开,配合着古朴的字体和精致的设计,三国文化从历史中走入现实。
据数据统计,这个假期(截至5日),这款冰箱贴卖出500余件,位列销量第三。销量第一的,是三国系列蜀将吧唧盲袋;位列第二的,依旧是三国文创——一款三国智名将录收藏卡。
▲前出师表旋转冰箱贴
“三国文创并非节日热度,而是‘历史场景+现代审美’设计创新的必然结果。”“成都礼物”门店相关负责人表示,设计师们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让厚重的历史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市集上的可感可触
“成都礼物”常设门店持续爆火,临时市集的限时热闹又与之形成互补,既满足游客短期的文旅体验需求,又为市民的日常文化消费提供新选择。
这个假期,祠堂街非遗市集热闹开市,运营至10月8日的市集紧邻成都城市地标人民公园、宽窄巷子,让游客出景点就能入礼店,不会空手而归。
▲游客在特色小摊选购商品
在市集上,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看非遗技艺展演,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还能亲自上手体验,定制属于自己的“蜀锦”,让非遗“可感可触”。同时,参加游园活动还可以集章打卡,live house融入四川清音、川剧、单口相声、金钱板等表演形式,还有用摇滚捍卫方言文化的乐队轮番上场,让游客直呼“逛不完、看不完、听不完!”
现场,许多特色小摊儿吸引不少游客目光,“这是我第一次定制古法香囊。”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指导下完成香囊制作后高兴地说,“这种体验比单纯购买成品更有意义,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中药文化。”
市集现场,“成都礼物”的专属展位也成为热门打卡地,这里集中陈列着非遗时尚、蓉味手信等代表性产品。从承载千年文脉的金沙“太阳神鸟”首饰,到贴合现代生活的熊猫IP潮玩,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在这里创新碰撞。
从临时体验到常设消费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礼物”已在成都布局22家线下门店,广泛覆盖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成都博物馆等热门景区与文博场馆。
▲成都礼物门店覆盖热门景区与文博场馆
据杜甫草堂文创产品设计师韩润鑫介绍,设址在草堂内的“成都礼物”店,在这个国庆,游客激增,门店结合景区特色,将锦鲤、潦草小屋制作成挂件,这些寓意满满的文创深受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喜爱。
除此之外,“成都礼物”还能“跨界”,因此游客可以看到,来自金沙博物馆、武侯祠、成都博物馆的特色文化产品会出现在杜甫草堂门店内。
▲成都礼物门店内,游客选购产品
韩润鑫说,这些都是极具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它们在促进文化旅游与商业运营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在持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文化认同。
目前“成都礼物”已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经三批次遴选推出223件(套)获评产品,涵盖文博文化、非遗时尚、智慧科技、潮流玩具、蓉味手信等六大类别。不管是见证成都2000多年城址未变的“石犀”摆件、瓷胎竹编礼盒,还是贴合现代生活的熊猫IP潮玩、交子文化衍生品,均是传递成都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
当游客们带着“成都礼物”回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份可触摸的城市记忆,一段可珍藏的文化体验。作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载体之一,通过“成都礼物”遇见成都、读懂成都,这份“礼物”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成都故事,成为每个人都能带得走的成都记忆。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媛
上一篇:宁远:多元业态绘就“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