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桂兰
四季的更替总是这么悄无声息,几场雨后,风里有了凉意、桂花香得醉人、超市里最显眼的货架也被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云腿的各式各样的月饼挨挨挤挤地填满,连包装都透着精致的热闹;街上也有行人提着精美花纹的月饼礼盒,满脸笑意,中秋的气息裹着甜香扑面而来。可我总觉得,再精美的包装、再丰富多样的馅料都不及妈妈做的那不一样的月饼——用面粉揉的、要在蒸笼里慢慢蒸够五十分钟、咬开满是红糖的甜、面饼的酥,比哪种馅料的月饼都好吃;最特别的是饼面上,还贴着妈妈用面团做的面花,蝴蝶振着翅、小花翘着瓣,蒸好后粉粉嫩嫩,比任何礼盒都好看。
从小到大,每逢中秋节前几天,妈妈就会把面粉倒在案板上,加上提前一天做好的老面酵母,左手往面粉里慢慢加温水,右手不停地搅成絮状,再下手揉成光滑的面团。等面团醒好后,她会分出一大块,擀成大大的、近似长方形的饼坯,先在面上抹一层菜籽油,然后在上面先勾一道嫩绿的香豆粉、再描一缕艳红的红曲粉,接着抹一痕明黄的姜黄粉,三色细溜儿并排着,没等它们凝住,又添了新痕:红曲再续一道,跟着姜黄的,末了再来一溜香豆。一道接一道,一色叠一色。绿与红、红与黄、黄与绿在胖胖的饼坯上排排站,直到这些香料完全覆盖整个饼坯。最后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红糖。接着从饼坯的一端起始,慢慢卷起、边捏边转、把糖牢牢地裹在里面直至饼坯完全收合,最后形成一根圆润的长条。接着妈妈拿起刀,把这根长条切成了一块一块大小均匀的若干等份,这些就是等待后续制作月饼的饼心了。做好月饼饼心,就到了我最期待的做面花环节。做面花和做饼心的做法和步骤很像,只是面坯小一些、擀的更薄一些、抹上菜籽油撒上香豆、红曲和姜黄后,大概按着手指的长度一圈一圈叠卷,最后形成一根扁平状的长条,然后切成若干小条,接着妈妈用她那双灵巧的手,将这些普通的小面条拼凑在一起,或捏、或卷、或折,很快就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振翅欲飞的蝴蝶、有层层叠叠的各种花朵,每一个都精致又漂亮,看得我眼睛都挪不开。
等月饼的饼心和面花都准备妥当,妈妈按照饼心的数量,把余下的面团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小心翼翼地把饼心包在里面,接着在月饼表面匀匀地抹上一层水,再把精致的面花轻轻贴上,像给圆滚滚的月饼们戴了顶漂亮的“花帽子”,各个都憨厚可爱,瞧着就讨喜。看着案板上排得整整齐齐的“花帽子”们,明明还没进蒸笼呢,鼻子里却像已经飘来了甜香,口水也忍不住地往下流。
月饼做好后,妈妈小心地把它们逐个放进提前几日洗净晾干的大蒸笼里。灶火升起时,妈妈守在灶膛边,一手往灶膛里添干柴,一手拉动风箱,风箱“呼塔呼塔”的往复声和柴火“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交织融合,恰似这个秋日午后独有的、最悦耳的交响乐。我呢,就坐在妈妈旁边的小凳上,一边和妈妈聊天,一边盯着蒸笼缝隙里冒出的白汽。很快,阵阵香气就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我不禁咽了咽口水问:“妈,月饼熟了没?”妈妈笑着说:“别急呀,要蒸够五十分钟才行。这样面才软和,糖才化得匀,月饼才好吃呢。”终于等到蒸笼掀开的那一刻,氤氲热气裹着甜香扑过来。再看笼中,那些顶着花帽的月饼们早已完全舒展、尽数绽放开来,宛如一朵朵盛开的牡丹,格外漂亮。每当这时,妈妈总会先掰一块我最喜欢的面花递给我,让我抢先尝一口新鲜。温热的饼花咬在嘴里,软乎乎的,红糖甜得恰到好处,暖意也从心底慢慢漫开,温柔了我的整个成长岁月。
后来离家后,归乡的日子总与妈妈的面花月饼绑定——无关中秋,只要我回来,她总会揉好面团、捏出熟悉的花样、给我最熟悉的味道。
如今,妈妈走了,这熟悉的味道便封存在了记忆里,一存就是十余载。每年中秋前,思念总像藤蔓般缠上来。今年,我特意网购了各式香料,想循着记忆里的步骤、试着复刻那口“妈妈的味道”。可连续几个上午,我都会站在厨房门口望一会儿——案板上空空的,只有橱柜里的香料们在等着。前一晚还在心里盘算:明天早起去买面粉和红糖,再学着妈妈的样子蒸月饼。可真到了第二天早上,一想到要做月饼,眼泪就先不自觉地涌了上来。我赶紧放弃,怕一动手,所有忍住的想念都会决堤。这月饼,便又在“明天再做”的念头里,等了一天又一天。
没想到,惊喜来得猝不及防。放假第二天下午,大嫂发来短视频。画面里的街景我只扫了一眼,便认出是成都的模样,直到视频末尾大哥露面,心里的猜想彻底落定——他们竟来了成都。等儿子回家,我们来不及多准备,便匆匆赶往大哥说的吃饭的地方。一见面热络地聊起来,才知他们此行是为参加亲戚家孩子的满月酒。大哥笑着说,起初以为宴席在亲戚的老家西昌办,就没打算动身。后来得知是在成都,他当即决定要来:“妹妹在这儿,再远再累也要去。”一旁的大嫂也笑着补充道,知道要来看我们,特意提前多蒸了些月饼、还炸了我们爱吃的油饼……他们的每一句话里,都透着满满的牵挂与心意。
随后,我们去了大哥他们住的酒店。房间里暖黄的灯光把一家人的影子拉得格外近。大哥一坐下就关切地问起老公去年受伤的腿恢复得怎么样了,仔细叮嘱平时该注意的细节。嫂子则打听儿子的学业,还分享了她平时带孙女时的很多趣事。你一言我一语的家常里,满是记挂。我们说着笑着,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热热闹闹的老房子里,心里满是踏实的暖意。
夜不知不觉漫过了十一点,和大哥大嫂道别时,话里总裹着几分不舍。刚拉开车门,一股熟悉的香味就混着梨子的甜意钻进来——低头一看,后排座位早被满满一箱东西占着——有他们带来的月饼、油饼,还有从自家树上刚摘的新鲜梨子。原来有些温暖从不用刻意说,就藏在这深夜里的一箱心意里,藏在这缕久违又安心的熟悉味道里;连妈妈曾留下的味道,也早被亲人们悄悄记在心里,替她把这份牵挂稳稳续了下去。
次日,大哥大嫂与他们的亲戚们一同去逛了动物园,我们因有事未能同行。等他们游玩归来,众人欢聚一堂共进晚餐。起初我们和这些亲戚并不熟悉,一顿串串的功夫,围着热气腾腾的锅子聊家常,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唇齿间的香辣还未散尽,我们便邀请大哥大嫂去家里住。大哥却笑着摆手,解释说酒店离我家路途不短,而且与他们一起来参加宴席的亲戚也住同一家酒店,出发时大伙儿凑在一起更方便些。我们听了觉得有理,便陪着他们一起往酒店走。不知不觉夜色已深,临分别时,大哥特意嘱咐,让我们第二天不用早起折腾着去送,等他们出发了,会打电话过来报平安。
早上十点,手机铃声准时响起,是大哥的电话。“我们出发了,你们好好生活,下次见。”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平和又温暖,可那句“下次见”却像轻轻扯了下心里的弦,泛起一阵阵的不舍。没过多久,大嫂的微信也到了,不过是句简单的道别,却让方才还强压着的情绪突然没了遮挡,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我忙着在屏幕上敲下“一路平安”,心里也在一遍遍地重复这句话,只盼着车轮碾过的每一段路都顺畅安稳。
恍惚间突然想,妈妈一定也在看着吧。看着她的孩子们互相惦记,把她的爱融进一口口香甜里,把她盼着的团圆,一年年延续下去。这个中秋,没有遗憾,因为妈妈的味道还在,亲人的暖还在。而我们彼此牵挂的这份心,我想,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告慰了。
也正因这份暖意与感悟,在又一年中秋佳节到来时,我也想把这份甜香和温暖分享给每一位朋友: 愿大家节日快乐,更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时光,常回家看看。别等时光匆匆,让那句“下次再回”,慢慢变成了心底的遗憾。
赵桂兰,青海互助人,现居四川成都。平时喜欢看书,用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