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京津冀 北疆草原的“破圈”之路 京津冀出发新疆北疆攻略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谁提出的
创始人
2025-10-04 15:33:15
0

秋风乍起,北方的大漠上,连天的碧草变成成熟的颜色,羊草细长的穗,像麦子一样开始变黄、低头,格桑花绽开成片的花朵,黄花蒿长成了一片金色,阳光穿透芦苇的缝隙,闪着晶莹的光斑。

九月底的内蒙古草原,正是草黄羊肥的时节。这片距离北京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塞外大漠上,优质的牛羊肉、乳制品、农产品以及最新的高科技产品,正在规模化地进入北京,以及京畿周边的无数城市。

202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指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来,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每天都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现代技术为传统的农牧业带来新的气象,丰富的资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改变着草原的发展之路,也改变着北京和内蒙古的关系。近三十年中,从北京援助内蒙古,到京蒙协作,再到内蒙古融入京津冀,阴山南北、黄河两岸的大漠,越来越深入到首都的“朋友圈”之中。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之夜,这里是当地夜经济的新去处,也是众多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科技,阴山下的科技“突围”

从北京出发,两个多小时之间,一路向北,穿越连绵的燕山,踏上广袤的草原,一路接近阴山,在阴山中段的大青山脚下,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呼和浩特,没有大漠风沙,只有一座现代化都市。

“这是一座颠覆传统认知的城市。”在呼和浩特新城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主任王雪松说,创新中心建立于2024年,一年多来,已经对接前沿颠覆性技术项目27个,其中大多数技术来自北京或京津冀城市,并已在内蒙古本地落地转化,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变迁的动力。


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主任王雪松介绍当地科技创新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款来自北京的智能感算芯片,结合内蒙古传统的养殖产业,发生了奇妙的反应。王雪松介绍,“创新中心的任务中,包括重点研发的颠覆性技术进行本地转化,这款芯片在内蒙古,成了助力养殖业智能化的利器,我们对接研发单位,将芯片开发成智能牛项圈,可以在一头牛的整个生产周期中,全面检测牛的各项数据,实时反馈到后台,哪头牛今天没喝水,哪头牛体温有变化,后台一目了然。芯片用的电池,可以使用五年,而原来的项圈,一般只能用一年。”

类似的产品还有许多,一款多通道边缘计算智能终端,在内蒙古,变成了24小时监测风力发电机运转的仪器。王雪松介绍,“这个终端,本身是一套声纹监测系统,最初源于刑侦中的声纹识别,后来开发出了更多功能,可以为大型工业设备提供监测预警。内蒙古多风电,风车的扇叶有100多米长,一点儿微小的故障,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扇叶上的涂层,某一处出现褶皱,可能导致受力不均,从而偏转,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在过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机检查,而现在用这套设备,不用停机,全天候检测,一旦有微小故障,就会立刻预警。”

大草原上也有新科技,内蒙古科技厅副厅长郝喜红介绍,内蒙古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协同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2024年启动实施的36项科技“突围”工程重点任务,2025年,还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领域,布局实施39项重点任务,让这片横跨“三北”的广袤区域,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承接的新支点。

生态,“北京向西一步”的新去处

2025年的乌兰察布,雨水比往年更丰富,位于内蒙古南部的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水域面积比以往大了许多,一些原本修建在陆地的建筑,已深入水域之中。


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过去二十年,这片连接着内蒙古和河北的湿地,曾经遭遇过生态危机,草甸退化、土地沙化、湿地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每年春夏之交,这里沙尘飞扬,而流动沙丘的南侵,更威胁着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从生态危机到生态财富,这片湿地经历了艰难的治理与恢复。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董裴介绍,2020年以来,当地先后实施了“水改旱”、京津风沙源治理、退化林防护修复、十八顷河河道治理、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让水草丰美的湿地重回草原。

水面上翔集的水鸟,见证了湿地的变迁,董裴介绍,随着环境的改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其中,仅鸟类就有18目38科141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24种。

大鸨、草原雕、金雕、大天鹅、小天鹅、红隼……从北京到乌兰察布,高铁不到2小时,在2024年全年,仅这片湿地,接待游客就达数千万,其中许多来自京津冀地区。

走在乌兰察布的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宣传语,这个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大漠,正在成为北京人休闲出行的重要目的地。比如乌兰哈达火山,这个北京后花园里的火山群,位于北京往北、蒙古高原南缘,是全世界至今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喷发的火山,也是众多京津冀游客出行的网红地点。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而在整个内蒙古,更多的自然资源,正在成为新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山、阴山的千年传奇、呼伦贝尔的大漠长河……来自内蒙古文旅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仅从北京市到内蒙古的游客人数,就累计达到1060.56万人次。

农牧,在北京品尝草原的味道

来自北京的力量,正在改变着内蒙古广袤的区域。

9月25日,内蒙古察右前旗老圈沟乡,一个名为小老圈的村子,如今有了新称呼——“牛村”。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仅有几户人家常住的村子,一家来自北京的公司,在这里流转土地、建立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场、连锁销售,建立肉牛全产业链条,并改造村庄,打造民宿、休闲场所,发展农文旅产业。

众多来自周边村庄的村民,成了这里的产业工人,66岁的田志成便是其中之一。田志成有电工手艺,但在过去,常年在村里种地养牛,家里的20多亩地,种玉米、土豆、燕麦等,再养几头牛,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只能维系基本的生活。如今,在改造后的牛村,田志成每天巡查电路、维修故障,公司管吃住,每个月的收入超过六千元。

和田志成同村的村民,有20多位在这里打工,做饭、喂牛、打扫牛场……他们的工作,和原本在家的工作并无太多区别,但在这里,能获得每个月四千元左右的收入。

一家牧业公司,给这片草原带来的变化,不只有新的工作机会,还有更多的产业收入。据介绍,养殖基地可以容纳两万头肉牛,覆盖繁育全周期,主要养殖优质的安格斯肉牛,其中精品的牛肉供给京津冀、江浙沪等多个地区,同时,基地还流转土地、收购牧草,为当地村民和牧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更多的地方正在发生着变迁,而这些变迁,也一点点地影响着北京乃至更广泛的区域。

在北京顺义牛栏山镇,一处一万平方米的特殊仓库中,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内蒙古的农牧产品,并在这里分发到各个区域,再登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北京顺义,内蒙古农畜产品销售企业共享前置仓。受访者供图

这处仓库是内蒙古农牧产品进京的中转站,于2025年3月建成,也是全国18个东西部协作省区中首家省级共享前置仓。而在内蒙古各个产地,也建有产品的集中仓储基地,当地的农牧民和商家,可以将产品集中到产地基地,统一配送到位于北京的前置仓,然后再分发到各个市场。

“只要12个小时,产自内蒙古的农牧产品,就能从地头到达北京市民的家里。”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海山说。

产业,草原国家队攻克卡脖子技术

2.5小时的交通圈,能带来怎样的改变?随着交通条件的提升,内蒙古广袤土地上的产业,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3年9月23日,位于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乳业开发区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冷侯喜正在接待新一波的访客,这处国家级的创新平台,于2022年开始建设,拥有全国最大的乳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建立三年来,汇集了来自北京、内蒙古以及全国各地的乳业专家,包括10多位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他们在这个全国最大的乳业生产区,在生产一线进行长期研究,攻克卡脖子技术。

冻精性别分离技术,就是卡脖子技术之一。乳牛的繁殖,主要使用冷冻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其中母牛是主要的需求种类,但授精后生产的奶牛有公有母,对乳牛养殖者来说,公牛不产奶,养殖没有意义。冷侯喜告诉记者,在过去,人工控制乳牛性别的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我国使用的可控制性别的冻精,70%需要进口。而通过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一难题被攻克,通过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技术,人工对公牛精子中的y染色体进行失活,繁育成功率超过90%,大幅度降低繁育成本。

在这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上,类似的成果还有许多。据介绍,三年来,平台合作的单位已经超过150家,其中半数为国内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半数为全产业链条上的各种企业。平台不仅有高端的实验室,供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同时设有乳品中试车间,为各种实验室产品,提供小规模的试生产,检验产品的性能、质量等。

在乌兰察布,一家冶炼企业和北京的多个院校合作,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了冶炼电耗的降低和能效的提升,产品主要应用于不锈钢领域,包括特种钢、生活用品、医疗设备和军工汽车等,其中手撕钢是典型代表,最薄只有0.015毫米,厚度不到普通A4纸的四分之一,用手就能轻易撕开。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折叠屏手机的屏幕,就有一部分用到手撕钢,可以折叠20万次不变形,就是手撕钢的作用。在过去,手撕钢的技术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而随着我国自主研发手撕钢的量产,许多产品的生产成本得到了极大降低,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民生,一堂跨越空间的中学课

技术改变产业,产业改变生活,当广袤的草原越来越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多感受到两地协同带来的变化。

9月23日下午五点多,呼和浩特新城区的一所学校,小学生们正排队放学,这是北京一零一中在内蒙古新建分校中的一座新校区,全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北辰校区。崭新的大楼呈流线型建设,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教研室等连在一起,校舍外大片的操场铺满绿荫,二楼的连廊,连通了大片空间,更像一片空中的操场,连廊上有空地、图书角、休息区,可以供师生们在这里读书、休憩,站在连廊上,不必下楼,蓝天白云、绿草原野就扑面而来,撞入眼睑。


刚刚建成不久的北京一零一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北辰校区,放学的小学生排队走出校门。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这座新建的学校中,数位来自北京一零一中的老师常驻在这里,把北京的课程和教育方式,带到了草原上的教室里,而这里的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云课堂,和北京一零一中的学生们上同一堂课,和北京的孩子们一样,这里的学生们在课堂之外,从小学习音乐、美术、绘画、书法等各种各样的课程,学校还建有宽敞的报告厅,学生们在报告厅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技艺和学习成果。

北京和内蒙古并不遥远,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不论是理念还是习惯,在现代化大潮中,来自北京乃至京津冀的资源、人才、产业在不断地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共有968名“京师”来蒙开展课程教学、课题研究等工作,开展了20场“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的53门课程和7期“近光讲堂”活动,辐射全区近4万名师生。

在医疗领域,两地的资源也正在快速互通,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8个月,就有北京市260余家医院,每周选派320余名专家,进入内蒙古各盟市开展诊疗活动,“京医”在蒙稳定开展诊疗服务人数达1560余人,合计来蒙2.02万余人次,服务内蒙古患者32.5万余人次。

北京,千年农牧交错带,是中原与塞北的融合区,而当繁华都市融合苍茫原野,传统的塞上大漠与草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走向现代化。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庆假期前三天,南京江宁接待游...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国庆假期,江宁区各大景区推出系列活动。江宁区委宣传部供图国庆假期前三天,南...
央视聚焦,兴化府街区成国庆出游... 千年古街焕新颜 宋韵闽风引客来 今日上午,央视13套《朝闻天下》报道了福建省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火爆...
假期三天广东4A级及以上景区迎... 中新网广州10月4日电 (记者 程景伟)国庆中秋假期,广东文旅市场人气持续火爆。据广东省文旅厅消息,...
原创 四... 四川,这片位于中国西部的土地,拥有悠久且神秘的历史,承载着众多文化与故事。从古蜀文明到现代四川,它的...
花团锦簇迎“双节” 重庆荣昌满... 国庆中秋“双节”来临,重庆市荣昌城区披上“喜庆盛装”——被国旗和鲜花扮靓,呈现出一幅幅花团锦簇、色彩...
团圆宴这么吃,美味健康真能兼得... 中秋节这就到了,我在健康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说真的,每年一到各种节日。我就特别有感触。看着家家户户热...
原创 奶... 楼下的梧桐树又飘絮了,我站在厨房揉面,鼻尖忽然钻进一缕熟悉的酸香——是番茄在热锅里熬开的味道。想起小...
月满中秋 “饼”承心意丨桐城农... 六尺巷支行手工月饼DIY活动 “饼”承心意 月满中秋 金秋的阳光温柔,恰如我们相聚时的笑容。10月4...
【今日分享】好吃不贵,快乐翻倍...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在“双节”长假期间 乐山呈现出“全域旅游,全域美食”的盛景 从中心城区的上中...
《绝活》|案头雕花剪影 茅爱海,中国烹饪大师,“扬州淮扬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国家级技能竞赛裁判员,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
全球媒体聚焦丨 外媒:国庆假期...   今年国庆节假期恰逢中秋节。"双节"相遇,"出游"成为国人度假的一种方式。美国《旅行和旅游世界》4...
早餐为啥不建议吃面条?医生:不... 早上许多人喜欢吃碗面条,简单又抗饿。但今天老李想和大家说,早饭其实不太建议大家吃面条。而且除了面条外...
原创 入... 秋天宜多喝汤,开胃的同时亦可以补水解秋燥!前几天分享了用应季时蔬南瓜搭配排骨的汤水做法,今天再来一碗...
原创 “... 秋风一起,菜市场的南瓜们就集体换上金黄外衣,个个圆滚滚地蹲在摊位上,看着就喜庆。老话说得好"秋天到,...
给景区“宠客”,算算账|每日观... 来源:新华社(记者:徐壮) 新华社经济随笔|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折射了何种变化? 这个国庆中秋...
激增爆满,游客滞留!当地人懵了... “活了一辈子, 第一次见这里限流!” 这个国庆假期 全国各地 不仅老牌景点被挤爆 就连那些曾经的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