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十一长假就要到了,你们是不是已经计划好带娃去哪里玩了呢?
难得放长假,很多父母都想趁着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似乎不出去一趟,就有点对不起孩子。
以前我也觉得孩子难得放假,一定要出去一趟才算是有意义的。
但真的带孩子出去后却发现,他们的快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反而我自己累得不行。
原本期待的放松和休息,最后变成了折腾和疲惫。
慢慢我才明白,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在乎去哪里、看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真切的陪伴,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乐趣。
于是我开始尝试放下“带孩子出去才算有意义”的执念,把假期还原成更简单的模样。
其实比起不停消费堆砌起来的热闹,孩子更需要的,是那些能让他们亲自参与、自由创造,从中获得满足的快乐。
1
放弃走马观花的跟团旅游
说到旅游,很多人都觉得跟团旅游是最方便且最省心的选择。
毕竟到了一个从来没来过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要往哪里走都没头绪,这样多少让人有点不安。
若是有熟悉当地的导游带路、推荐美食或规划路线,必然轻松省心不少;完全不需要自己费心研究,只要跟着团走就行。
跟着旅游团游下来,几乎所有热门景点都囊括其中,看起来既充实又精彩,似乎不留遗憾。
然而,真的跟团游下来就会发现:那是真的累。
所谓的网红旅游景点几乎都人山人海,一路走下来不是人挤人,就是在无尽的排队中,真实的体验往往大打折扣。
大多数时候只是匆匆走马观花,对着景点拍几张照片就离开,留下的印象十分浅淡。
这样的“特种兵式旅游”,大人都要咬牙坚持,更别提带着孩子了。
频繁坐车、赶路、排队,孩子很快就会喊累、喊饿、喊渴,还要频繁找厕所。
这样游下来,父母和孩子都是身心俱疲,一点都不能享受在其中。
更现实的是,那些壮阔的景色、宏伟的建筑、精致的打卡点,对孩子的吸引力,可能远不如家门口的沙坑和滑梯。
在欧洲,其实很少有跟团旅游的概念。
大多数家庭更倾向于自由行,自己做攻略,自己规划路线。
这种方式对有娃家庭尤其适合,这也是我们家现在主要的出行方式。
虽然在出发前需要花时间规划会比较麻烦,要提前查好当地的特色与经典景点是什么?哪些适合我们一家人去?景点背后有什么历史和故事?如何抵达?有哪些美食和独特的习俗?
但正因为没有导游,全靠自己提前做功课,反而创造了让孩子参与的好机会。
每次出行前跟孩子一起查资料、看地图、了解目的地的历史与文化,就像提前在脑海里走了一遍行程。
真正到访时,孩子会因为已有印象而更深刻地记住。
让他们参与制定计划,不仅能增加期待感,也会让旅途中的体验更鲜活、更难忘。
相比起无脑跟团打卡景点,这样的旅行才真正有收获。
2
或许“度假”比“旅游”更适合
在荷兰,人们很少问“你们去哪里旅游了”,反而更常说的是“你们去哪里度假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这个概念,当时就有人留言反驳说自己工作繁忙,假期有限,不可能抽出时间去度假;所以选择带孩子跟团旅游,能走马观花看看景点就不错了。
这其实是对度假的一种误解,度假并不取决于假期长短,而更像是一种心境。
我理解的度假,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一家当地的民宿或小酒店,静静住上几天。
那里未必有网红必去的景点,没有惊艳的自然奇观,也没有世界闻名的地标建筑,但有的是另一群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他们吃着跟我们不一样的食物、他们有着跟我们不一样的习惯、他们有不一样的想法和传统,他们过着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能够去经历和体验这一切不同,这其实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如果只是带孩子住高档酒店、吃米其林、打卡网红景点,孩子看到的只是别人精心呈现好的“成品”,带来的只是表层的视觉冲击,却很难留下深刻的体验。
相比之下,若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哪怕只是短短几天,孩子可能就会在街角的游乐场里遇到新的朋友,在玩耍中自然地跳出自己的日常,进入另一种生活场景。
这样的经历,比走马观花式的“看风景”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自从我们家里有了三个孩子,我们的旅行方式也慢慢转向这种“度假模式”。
不必追逐人潮密集的景点,而是选择一个陌生的小城,去当地的超市和集市逛逛,穿过街巷和居民闲聊;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吃吃烧烤,一家人聊聊天。
孩子在这样的时光里感受到的是父母真正的陪伴,而父母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种慢下来的休息,才是最滋养彼此的旅行,也是年纪小的孩子最需要的度假方式。
3
比消费型快乐更有意义的是创造型快乐
回想我们小时候的快乐,其实都很简单,几乎和金钱、消费无关。
午后跟小伙伴去小溪边玩水,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或者和好朋友玩过家家,就能开心半天。
可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快乐似乎越来越依赖消费:考得好就奖励一个新玩具,放假了就去游乐园或旅游,换一套超级精致的学习用品,或者期待下一次的美食打卡。
这些体验当然能带来快乐,但更多时候只是短暂的兴奋,很快就过去了,留下的也许只是几张照片或一些物品。
更让人担心的是,孩子的“快乐胃口”会越养越大,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满足,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就再也提不起兴趣。
小区的游乐场不够好玩,楼下跳绳打球显得无聊,在家吃顿家常饭也觉得不够美味。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拥有更多快乐,但真正健康的童年,不该只有喧闹和精彩,还应有足够的平凡与日常。
学习是一部分,旅行是一部分,兴趣是一部分,居家生活是一部分,甚至“无聊”,本身也是童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
这个十一长假,我们不妨换个思路,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一定要靠高消费来堆砌,也不必去追逐“高大上”的行程。
更多时候,让孩子体验一些创造型的快乐,才更能滋养他们的内心。
创造带来的满足,不是被动接受的刺激,而是孩子真正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智慧,创造出价值的过程。这种快乐,更持久,也更能沉淀为能力。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轻易快乐”的能力,只是这份能力常常被我们用过度的消费“喂刁”了。
父母真正要守护的,正是孩子这种“很容易就满足”的天性。因为这种能力,才是决定他们一生幸福感的关键。
我们当然可以给孩子物质、带他们看世界,但别忘了,也要让他们深度体验生活本身:
慢慢读一本书,安静地画一幅画;
在草地上躺着看云,在院子里观察一只小虫;
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发一会儿呆。
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光,恰恰在悄悄滋养孩子的心灵。
没有过度的刺激,却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节奏;没有被排得满满当当,却藏着生活最真实的温度。
我们不需要为孩子刻意制造太多“意义”,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意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