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敦煌艺术展览首登故宫午门城楼。70年后的2021年,故宫敦煌特展再次登临午门城楼。
由欧亚大陆的地理天候、区域政权、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等因素促生出的贸易和交流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的交通要道,沿用至今。19世纪时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的使然,它开辟的不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汇通的桥梁,意义深远。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见证了千年间这条漫长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
“敦煌”简(汉,敦煌博物馆)
天宝七载过所文牒(唐天宝七年,敦煌研究院)
三彩凤首壶(唐,甘肃省博物馆)
三彩牵驼俑(唐,甘肃省博物馆)
二人骑马出行图模印砖(唐,敦煌市博物馆)
石造像塔(十六国·北凉,敦煌博物馆)
景教十字纹铜牌饰(11世纪,敦煌研究院)
回鹘文木活字(元,敦煌研究院)
叙利亚文《圣经》(14世纪,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见证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过程,也记录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中国化的佛教具有圆融、实践、思辨、和谐等人文内涵,而其宗教精神中的慈悲、奉献、自觉、善行、利众等意旨,具有助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莫高窟,在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交汇中不断洗练升华,传承着佛教哲学与宗教内涵,并在多元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吸纳精华,积淀成灿烂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包含着现实与信念,兼具生活与信仰,汇聚智慧与虔诚,古人以信念为指引,以华丽庄严却不失灵动的笔触,在壁面上描绘人类精神的归宿。
刺绣佛画(北魏太和十一年,敦煌研究院)
大慈如来告疏(北魏兴安三年,敦煌研究院)
彩绘舍利石函(北周,泾川县博物馆)
金棺(唐,甘肃省博物馆)
舍利石棺(五代,甘肃省博物馆)
杜永卫临摹禅定佛像(北魏,莫高窟第259窟)
伽叶头像(唐,敦煌研究院)
力士头像(唐,敦煌研究院)
李其琼临摹乘象入胎(初唐,莫高窟第329窟)
常书鸿临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盛唐,莫高窟第217窟)
李秀华临摹文殊变(中唐,莫高窟第159窟)
下一篇:官方公示!中专学校增挂技工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