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为北京的天际线披上深蓝绸缎,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骤然亮起的瞬间,无数游客的手机屏幕同时举起,像一片闪烁的星河。2025 年 10 月 1 日,国庆与中秋双节重叠的首日夜晚,这座承载着无数人家国记忆的广场,用一场温柔又盛大的 “灯光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广场中央那座 18 米高的 “祝福祖国” 巨型花篮,更是成为当晚最耀眼的 “明星”——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孙辈的手驻足凝视,到年轻情侣依偎着拍照定格,再到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载歌载舞,这里的每一幕,都是中国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祝福,也是双节假期里最动人的 “中国风景”。
或许有人会问,一座花篮为何能年年成为国庆期间的 “顶流”?答案藏在它背后的匠心与温度里。今年的 “祝福祖国” 花坛,延续了 “大花篮” 的经典造型,却在细节上藏满了惊喜。花坛底部直径达 45 米的向日葵图案,在夜晚的灯光映照下仿佛真的在 “追光”,金黄色的花瓣层层叠叠,象征着 “葵花朵朵向太阳” 的赤诚;18 米的总高度、16 米的篮体高度、12 米的篮盘直径,每一个数字都经过精心测算,既保证了视觉上的宏伟震撼,又不会让游客产生距离感。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篮体两侧的文字 —— 南侧 “祝福祖国,1949—2025” 与北侧 “欢度国庆,1949—2025”,红色的字体在灯光下格外醒目,76 年的时光刻度被浓缩在这两行字里,让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都能清晰感受到祖国发展的脉搏。
而今年花篮最大的创新,当属首次应用的 “会发光” 鸽子造型。在篮体周围,数十只由特殊透光材料制成的鸽子雕塑错落分布,夜晚亮起时,它们仿佛振翅欲飞,白色的光晕柔和又温暖。“看到这些发光的鸽子,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课本里‘和平鸽’的故事。”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带着 8 岁的儿子来打卡,她指着鸽子雕塑对孩子说:“你看,这些鸽子不仅好看,还代表着我们国家对和平的向往。” 这样的设计,让花坛不再只是一件景观作品,更成为传递文化内涵的 “载体”—— 它用游客能看懂、能共情的方式,将 “家国情怀”“和平发展” 这些宏大主题,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暖细节。
双节首日的天安门广场,除了花篮的魅力,游客们的 “打卡方式” 也藏着不少值得关注的趋势。不同于以往单纯的 “拍照发圈”,今年更多游客开始追求 “有深度的打卡”。在花篮西侧,几位来自高校的学生正拿着笔记本记录,他们告诉记者,这是学校布置的 “国庆实践作业”,需要通过观察广场景观、采访游客,写下对 “家国情怀” 的理解。
而在广场东侧,一对来自成都的夫妻则带着专业的相机,他们计划用三天时间,拍摄 “天安门的日与夜”,“我们想把这些照片做成相册,等孩子长大了,告诉他这是 2025 年国庆的中国。” 这样的场景,折射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如今的 “国庆打卡”,已经从单纯的 “到此一游”,升级为 “情感表达” 与 “记忆留存” 的结合。游客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景观欣赏,而是希望通过打卡,与祖国的发展产生更深的联结,这种 “深度参与” 的需求,也为相关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商业视角来看,天安门广场的 “国庆流量” 早已不局限于广场本身,而是辐射到了整个北京的文旅市场。双节首日,北京全市重点监测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 35%,其中天安门周边的故宫、景山公园、国家博物馆等景点,更是早早迎来客流高峰。“我们提前半个月就订好了故宫的门票,还特意选了能看到天安门花篮的酒店房间。” 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先生说,为了能在国庆期间深度体验北京的 “红色文旅”,他和家人制定了详细的行程,除了打卡天安门,还计划去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景点。这种 “以天安门为核心的红色文旅路线”,正在成为国庆假期的 “爆款产品”—— 数据显示,2025 年国庆前三天,北京红色旅游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 42%,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58%。
而在 “打卡经济” 的带动下,周边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也迎来了 “黄金期”。在天安门附近的一家老字号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双节期间餐厅的上座率每天都保持在 100%,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他们特意推出了 “国庆套餐”,将北京烤鸭、炸酱面等经典美食与 “国庆元素” 结合,比如用胡萝卜雕刻出 “五角星” 造型,用蓝莓酱画出 “国旗” 图案,受到了游客的热烈追捧。“很多游客吃完饭后,还会购买我们的文创伴手礼,像印有天安门图案的书签、带有花篮元素的冰箱贴,销量比平时翻了三倍。” 这位负责人笑着说,“国庆的流量不仅带来了销售额的增长,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除了线下的文旅消费,线上的 “国庆经济” 也同样火热。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天安门花篮打卡攻略、 国庆北京必去景点等话题的阅读量纷纷突破 10 亿,不少旅游博主通过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实时分享天安门广场的盛况,其中一位博主的 “花篮灯光秀直播”,单场观看人数超过 500 万。“我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去北京,只能通过直播看花篮,没想到这么震撼。” 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还有网友表示,看完直播后已经订好了明年国庆去北京的机票。这种 “线上种草、线下消费” 的模式,让天安门的 “国庆 IP”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为文旅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如何通过线上内容创作,将 “国庆元素” 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不过,在 “流量” 与 “消费” 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 “国庆经济” 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当一位 80 岁的老人在花篮前热泪盈眶,说 “我这辈子见证了祖国从穷到富的变化,现在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坛,心里特别骄傲”;当一群年轻人在广场上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彻夜空;当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游客互相帮忙拍照,分享各自的家乡故事 —— 这些场景,远比销售额的数字更有意义。它们证明,国庆不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个 “情感聚合点”,它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中国人,因为对祖国的热爱而凝聚在一起,这种 “情感共鸣”,才是 “国庆经济” 最坚实的基础。
今年的双节,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家庭游” 成为主流。在天安门广场上,随处可见三代同堂的家庭,老人带着孩子看花篮,年轻人负责拍照、讲解,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小时候是爷爷带我来北京看国庆,现在我带爷爷和我的孩子来,感觉就像完成了一场‘传承’。” 来自西安的王先生说,他特意给孩子准备了一面小国旗,“希望他能从小感受到国庆的氛围,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这种 “家庭游” 的趋势,不仅带动了亲子文旅产品的热销,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 “家国情怀”—— 当孩子在花篮前听父母讲述祖国的历史,当老人向孙辈回忆过去的岁月,“爱国” 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 “家庭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期间,北京在保障游客体验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为了应对双节首日的大客流,天安门广场周边增加了近千名志愿者,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为游客提供指路、咨询、应急帮助等服务;广场内设置了多个 “便民服务点”,提供免费的饮用水、雨伞、急救药品,还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维持拍照秩序,避免出现拥挤、插队的情况。“我第一次来北京,本来担心会迷路,没想到志愿者特别热情,不仅给我指了路,还告诉我哪里拍照角度最好。” 来自云南的游客小杨说,这些细节让她感受到了北京的 “温度”,也让她的国庆之旅更加舒心。这种 “精细化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更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 当游客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身边的温暖,这样的 “国庆记忆” 才更加完整。
夜幕渐深,天安门广场上的游客依然没有减少,花篮的灯光在夜色中愈发璀璨。有游客说,“看到这么多人一起为祖国祝福,感觉自己的爱国心被点燃了”;也有游客说,“明年国庆,我还要来天安门看花篮”。其实,人们之所以对天安门花篮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观,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 它是祖国发展的 “见证者”,是家庭记忆的 “载体”,是中国人心中 “家国情怀” 的 “具象化表达”。
76 年风雨兼程,76 年砥砺前行,从 1949 年的开国大典到 2025 年的双节同庆,天安门广场见证了祖国的每一次成长,而 “祝福祖国” 花篮,也成为了每一个国庆最鲜明的符号。它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是遥远的事情,它可以是一次天安门的打卡,一张与花篮的合影,一首齐唱的国歌,甚至是一份带有国庆元素的文创产品 ——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国人对祖国最深厚的热爱。
正如一位游客在花篮前写下的留言:“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而我们的热爱,是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个双节,让我们记住天安门广场上的璀璨灯光,记住花篮前的欢声笑语,更记住那份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 “家国情怀”。因为我们知道,当无数人的热爱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推动祖国不断向前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终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上一篇:三峡博物馆迎来“自由行”热潮
下一篇:2025南通文旅乐购嘉年华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