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10月1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少市民游客正在参观。 |
图②:珍贵的文物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
图③:市民游客在工业展品前拍照留念。 本组图片由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
10月1日清晨,很多在重庆人民广场看完国庆升国旗仪式的人,转头便赶往不远处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上午8点30分,三峡博物馆阶梯前,等待入馆的人流已蜿蜒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以往不同的是,游客不用再拿出手机刷“预约二维码”,脸上更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从容。
当天是三峡博物馆取消线上预约机制的第一天,一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便捷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新探索,在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接受了实践的检验。
门槛消失
满足观众临时起意的文化邂逅
上午9点,三峡博物馆大门准时开启。
来自成都的大学生陈璐和她的两名朋友格外兴奋。“我们昨晚临时决定来重庆玩,刷手机才知道今天开始不用预约了!”陈璐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以前要是没提前规划,根本不敢想能进这种热门博物馆。现在感觉像捡到了宝,太方便了!”
像陈璐这样临时起意的游客,成为当日入馆人流增加的主体。
在博物馆入口处,以往用于核验预约码的通道标识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清晰指引的安检通道。游客只需手持身份证进行身份验证,再经过安检,便可径直步入博物馆。整个过程流畅迅速,队伍始终保持着移动状态,未见阻滞。
带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前来的市民王先生感触更深:“家里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每次预约都要我们帮忙,有时候还抢不到。现在好了,他们想来随时就能来。”
无形门槛的消失,不仅简化了流程,更在心理上拉近了市民与博物馆的距离,让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普惠。
活动引流
巧解人潮疏导难题
取消预约,意味着客流波动增大,如何避免核心展厅人满为患,是对博物馆管理智慧的考验。
三峡博物馆祭出的“法宝”是活动引流:国庆首日,馆方精心策划了两场主题活动。
上午10点,一楼活动区已是一派热闹景象。在“红旗漫卷 盛世华章”国庆打卡点,“我为祖国送祝福”的巨型国庆元素布景前,观众纷纷在便利贴上写下对祖国的祝福,举起手机拍照录像,随后低头认真操作手机,带上“#我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庆国庆#”的话题,将祝福分享至社交媒体。这套打卡并分享的流程,成功吸引大量观众在此驻足。
另一侧,“拼绘山河 共贺华诞”手工活动区域也排起了小队。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领取限量拼图材料,埋头拼搭着心中的“中国红”。
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与服务部工作人员白玉银介绍,这两个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活动,将原本可能涌向文物展厅的密集人流,巧妙地吸附并分流在开阔的一楼活动区,既丰富了参观体验,又保障了核心展线的舒适度。
在接下来的国庆假期中,三峡博物馆将每天推出不同的活动。白玉银介绍,10月2日举行“童心巧手 欢度国庆”爱国主题花环DIY活动;10月3日与5日继续开展木版拓印体验;10月4日再次推出漆扇DIY活动;10月6日中秋当天特别举办“月满中秋 情寄家国”游园会,包含诗词猜谜、团扇创作与木版画制作活动;10月7日开展“红星闪闪 科创未来”五角星科技小制作活动;10月8日则推出“烽火记忆 薪火相传”抗战岁月厅探访答题活动。
此外,博物馆还推出“青春献礼 真情告白”国庆主题视频征集活动和“红旗漫卷 盛世华章”国庆主题打卡分享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国庆氛围延伸至网络空间。
动态调控+延时开放
守护观展品质与安全
进入更方便,但安全与体验的底线必须守住。
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馆各区域人数,该博物馆安全保卫处处长周志勇紧盯着数据,以便随时通过手中的对讲机发出指令。
上午11点多,屏幕上显示,瞬时在馆人数突破了3500人,接近预设的警戒线。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和广播开始循环提示;同时,一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被增派到入口和主要通道,进行疏导和解释工作。
当瞬时人数打破峰值时,博物馆采取“出多少,进多少”的动态管控措施,确保排队游客有序进入,避免他们过久等待。“我们的目标是既保障安全,也尽量不辜负每一位观众。”周志勇说。
为了应对国庆期间的参观高峰,博物馆在此前宣布了延时开放措施:即日起至10月8日,闭馆时间将从下午5点延长至6点。然而,当天傍晚时分,门前依然有长长的队伍翘首以盼。博物馆管理层当机立断:再度延长开放时间,直至送走最后一位排队观众。闭馆时间再延长到傍晚6点46分。
接连的“加时”对观众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本来看到排队的人这么多,都打算放弃了,没想到博物馆竟然又延长了开放时间,太人性化了!”从北京来重庆旅游的张月林感慨。
当日傍晚6点46分,随着第21413名观众走出大门,三峡博物馆完美度过了免预约第一天的大考。
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全面取消博物馆预约制度不仅是操作流程上的一次简化,更是博物馆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深度转变的生动体现。它向所有人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这座承载着巴渝文脉与民族记忆的殿堂,正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智慧的姿态,欢迎着每一位心怀好奇的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