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尹奥丹
昨晚刷小红书,刷到“万物皆可月饼”的话题,惊讶地发现无数“小巧思”——大家都在展示自己把各自喜欢的食材压成月饼形状的幸福瞬间。我笑着打开评论区,是清一色的“学到了!”“马上试试!”抬头看看日历,不禁扬起嘴角:这个中秋,当下的年轻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月饼的味道,定义着中秋的味道,定义着幸福的味道。
“买来的月饼吃的是味道,自己压的月饼吃的是心情。”
当把昨夜的剩米饭从冰箱里端出来,加点老干妈,小心翼翼地塞进模具时,中秋成了一份期待;当“咔嚓”一声轻响后,昔日的“残羹冷炙”也拥有了完美花纹时,中秋成了一份满足;当把这块“老干妈米饭月饼”拍照发到家人群并获得啧啧称赞或善意嘲笑时,中秋成了一份暖意。
在现成的月饼随手可得的时代,偏要花半小时折腾一块可能并不美味的月饼,要的就是这份“我乐意”的任性。在重要的节日偏要用最简单的食材完成仪式,要的就是这份“返璞归真”的踏实。
当超市里的月饼还在比拼包装和馅料时,年轻人早已在另一个赛道上玩出了新高度——比的不是价格,是创意;品的不是味道,是那一刻独一无二的心情。
"我用自己的节奏过节,而且过得有滋有味。"
想起之前与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不是不想过节,而是不想按说明书过节”。谁说月饼就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形状,又是谁说月饼的味道就只能是蛋黄、莲蓉几种?当精致的礼盒月饼成了人情往来的标配,那些看起来“不太正经”的DIY月饼反而显得格外真诚与温暖。当有人压出“螺蛳粉月饼”,有人贡献了“冰激凌月饼”,有人美滋滋地展示“汉堡月饼”之时,我不禁想,这哪里是在做月饼?分明是年轻人用几十块的模具,把生活压出了幸福的形状,实现了一场对传统节日的“软性叛逆”——别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正统月饼,我的厨房我做主。
“那一刻,这个节日才真的与我有了关系”。
当好多人苦恼于吃不上精致的定制月饼时,在外打工的异乡人用五分钟压出"泡面月饼",配文"今夜月圆,面更圆";当好多人忙着张罗送给亲朋好友的月饼礼盒,独居的爱猫人士用模具压出“猫粮月饼”,标签是“主子也要团团圆圆”。
真正月圆之夜,多少求学的游子没能买上回程的票,多少忙碌的白领留守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又有多少人买不上真正所谓的月饼?
但如果忙碌奔波一整天之后,望着天上月亮,顺手将没吃完的外卖压成月饼的形状,咬下一口,换做谁估计都已是热泪盈眶。
当万物皆可为月饼时,过节的门槛降低了,幸福的浓度却提高了,那些没有能够与家人团聚的年轻人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个节日,我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我很温暖,也很满足。
其实说到底,节日的内核从来没有变。当下的年轻人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符合自己的节日符号。他们用行动证明,即使不选择最传统的月饼,中秋也可以在自己的掌心中被压成喜欢的任何模样。
所以啊,别急着说年轻人不懂传统。他们只是找到了更轻盈的方式,把厚重的文化背成了行囊,而不是枷锁。模具压下去的是食材,抬起来时,已是属于他们的专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