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
它们凝结过去,连接当下,传承未来。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
带您走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遍访石窟寺,
聆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点击音频,听有趣的广播剧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今天我们探访的是凝聚文运与匠心的明代奇构——许昌文峰塔。
游客:导游,这座八角高塔好气派!这塔看着得有十几层高?
导游:您眼力真好!整座塔八角十三层,通高51.3米,是河南明代砖塔的“状元郎”!您瞧这青砖砌筑的塔身,仿木楼阁式样,飞檐翘角,斗拱层叠,远看像一支巨笔直指青天。更厉害的是内部结构,塔内有盘旋而上的砖阶,能一直通到塔顶。1994年大修时,还在塔顶天宫里发现了一面镇塔铜镜和一把宝剑,古人相信它们能聚文气、镇邪祟呢!
游客:原来如此!
游客:塔身上这些精巧的砖雕都是什么?
导游:这些可都是明代工匠的“小心思”!您看檐下的斗拱,全用青砖雕成木构件模样,五铺作双抄,规整得像尺子量过;角梁上雕着青石龙头,威风凛凛。塔身四面开窗,当年镶嵌着瓷绘的龙虎狮子和童子托莲,可惜遭过雷击,现在看到的是后世修复的。不过塔壁上保留的佛像砖,还有那层层叠涩挑出的菱角牙子砖,依然能窥见当年的华美。
游客:导游,听说这塔经历过战火,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呗。
导游:1994年维修时,工人们在塔顶和塔壁发现了日军航空炮弹和弹孔——这是1944年“豫中会战”日军攻打许昌的铁证!您想啊,枪林弹雨里,文峰塔依然倔强挺立,塔身那道加固的“圈梁”式平板枋功不可没,它像腰带一样箍紧全塔,让这座近五十米高的“老寿星”扛过四百年风雨战火!
游客:真是“不屈之塔”!这塔前石碑刻的什么?
导游:这三通石碑是文峰塔的“自传”!明代《文明塔赋》、清代《重修文明寺塔记》、清代《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都记录着它的沧桑。最有趣的是清代知州把“文峰耸秀”列为“许州十景”,当年文人墨客登塔远眺,见颍水如带,阡陌纵横,想必也盼着自家儿郎能“独占鳌头”吧!
许昌文峰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八角十三层仿木楼阁式砖塔。其51.3米的巍峨高度、精妙绝伦的砖雕仿木工艺及融合风水、儒学、佛教的独特文化内涵,堪称中原明代砖塔艺术的典范。塔身结构严谨,独创的“圈梁式”平板枋设计,展现了古代工匠卓越的抗震智慧。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文物之窗·文化遗产耀中原》由河南省文物局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合出品,聚焦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马翔 罗栋巍
图片来源: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