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1天!中秋遇国庆的超级长假,出游预订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机票酒店手慢无、热门景区门票秒罄背后,藏着游客最真实的焦虑——不想再 “走马观花拍打卡照”,更怕 “白天挤破头、晚上没的玩”,满心期待的长假,最后变成 “花钱买累受”!
伴随文旅行业从流量时代迈入深度沉浸的留量时代,游客要的不再是看到风景,而是渴望“走进风景、玩转风景”。手握世界自然遗产、道教发源地双重IP的龙虎山景区,剑指传统景区只有观光的“体验痛点”,全新上线新版微表演、泸溪映像旅拍馆、泸溪河桨板互动体验项目、道文化主题高空栈道夜游、森系竹筏漂流“绿野仙踪”版、象鼻山速降极限挑战项目以及全素宴七大核心新品。
图源:龙虎山景区
这七大产品并非零散堆砌,而是以“可触摸、可参与、可留痕”为核心,既补上传统游览“互动弱、夜态空”的短板,更用“白天嗨玩不重样、夜间赏景有新意”的全天候体验,给出 “长假去哪玩” 的答案,也为资源型景区靠体验突围、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看山水到玩山水,把资源变成沉浸式体验载体
“守着好山好水,却留不住游客”是众多资源型景区的共同困境。问题根源在于陷入了 “有什么就给游客看什么” 的惯性思维 。龙虎山景区的突破,恰是跳出了这一传统思维——不再把丹霞、泸溪河当作只能远观的景观,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记忆的体验载体。
图注:新版微表演;图源:龙虎山景区
新版微表演打破固定舞台限制,将文化展示融入游览动线。象鼻山入口处,身着素色道袍的演员以“行道”为主题起舞,水袖翻飞再现《龙虎山志》传说;浴仙池旁,“修道”环节同步开展,演员持拂尘演示道教养生功法,还邀游客体验 “八段锦”;上清古镇 “得道” 环节尤为吸睛,演员化仙沿街巡游,邀探访团合影并引导至天师府,古戏台及街道同步上演仙女群舞,古境与演出相映成趣。这些微表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道韵,形成“体验-记录-分享”链条,完美契合 Z 世代需求。
图注:泸溪河桨板互动体验项目;图源:龙虎山景区
泸溪河桨板互动和泸溪映像旅拍馆同样紧扣年轻客群“体验即社交”的核心诉求。不同于传统漂流的被动随流,游客可自主掌控浆板方向,既能与同伴玩水上竞速,也能停驻在河面拍丹霞背景的桨板大片。
图注:泸溪映像旅拍馆;图源:龙虎山景区
泸溪映像旅拍馆则将出片需求推向极致。江南水墨画的滤镜、仙袂汉服、融合道文化的素色道袍,搭配专业摄影师与影视级灯光,结合特色打卡点,可一站式定格山水与道韵同框的质感大片,每帧画面都自带社交传播属性。试运营初期,相关话题便登上社交平台热门,形成 “景区无需高额营销,游客自带流量” 的良性循环。
图注:森系竹筏漂流“绿野仙踪”版;图源:龙虎山景区
森系竹筏漂流“绿野仙踪”版的巧思,则在于把漂流从交通工具变成自然课堂。过去游客乘筏多是坐着看山。如今竹筏两侧的绿植藤蔓、顶部的喷雾水雾,不仅营造出穿行森林的沉浸感,更暗藏道教道法自然的文化线索,让漂流宛如探秘森林秘境。
图注:象鼻山速降极限挑战项目;图源:龙虎山景区
象鼻山速降极限挑战项目的大胆,在于把自然地貌变成极限体验场。很多景区面对独特地貌,往往选择围起来保护。龙虎山景区却反其道而行之——依托象鼻山“巨象饮水”的天然岩壁,开发百米速降项目,让游客以空中视角俯瞰丹霞。
更关键的是,项目坚持无痕操作,用原有大树固定装备,不破坏岩壁分毫。这种“保护与利用并行”的思路,破解了资源型景区想创新怕破坏的普遍顾虑。
图注:道文化主题高空栈道夜游;图源:龙虎山景区
而道文化主题高空栈道夜游,更是补上了传统景区“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的致命短板。不同于简单挂几串灯笼的“伪夜游”,龙虎山景区用光影技术对栈道沿线进行了全方位亮化升级,并将道教文化可视化,与自然山水完美。
其中“仙山光影长廊”将龙虎山的神话元素、道教符箓文化投影至山体与岩壁,形成沉浸式文化景观;而栈道两侧加装等暖色调氛围灯,既保障游览安全,又营造“踏光寻仙”的浪漫氛围。
图源:龙虎山景区
游客们走在光影里,既能感受山水的浪漫,也能隐约触摸到文化的温度。这种 “夜态不止于白天的延伸,而是全新的体验场景” 的思路,让龙虎山景区的游客停留时间有效延长,还直接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的夜间消费。
图源:龙虎山景区
餐饮方面的全素宴,以龙虎山天然食材为基底,甄选山间菌菇、非遗上清豆腐、生态当季时蔬等本地特色物产,从源头守护食材本真风味与健康价值。宴席摒弃繁复调味与油腻技法,以清淡雅致的烹饪方式激发食材原味,在味觉平衡中暗藏养生之道。
从泛化到精准集中,龙虎山把多元客群玩明白了
文旅行业的内卷早已不是谁的资源好,而是谁更懂游客。很多景区做产品,总想着老少咸宜,结果往往是年轻人觉得无聊、老年人觉得刺激、亲子家庭觉得不方便,最终老少都不买账。
图源: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景区的聪明之处,在于放弃标配版全民讨好,转而针对Z世代、亲子家庭、情侣三大核心客群,做精准到骨子里的体验设计 —— 不是 “我有什么就推什么”,而是 “你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进而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亲子家庭及深度体验型游客。
以象鼻山速降极限挑战项目为例,鹰潭市文旅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将极限运动与自然景观结合,是景区拓展旅游体验边界的尝试。希望通过速降这类创新项目,吸引更多喜爱冒险的年轻游客,打破传统观光模式,让龙虎山不仅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玩得尽兴的目的地。
对18-28岁的Z世代而言,年轻、刺激、社交……都是他们选择的旅游意向,龙虎山景区抓的就是“小众刺激+社交货币”。除了速降和桨板,景区还在桨板区域设置了“丹霞取景指引牌”,标注“最佳拍摄角度”,甚至提供免费的道具贴纸。
图源:龙虎山景区
针对3-12岁孩子的亲子家庭,龙虎山精准聚焦 “安全 + 舒适 + 教育” 三重需求。其森系竹筏漂流 “绿野仙踪” 版,特意放慢速度避免孩子颠簸受惊;顶部透气遮阳布隔绝强光,喷雾装置既能将筏内温度维持在舒适区间,又能营造朦胧意境,让游客尽享碧水之上的空调房式凉爽。同时,竹筏两侧绿植藤蔓与两岸青山呼应,小朋友可在自然野趣中观察鸟类、植物,实现 “轻量化研学”,让亲子游告别 “家长累、孩子闷”,成为 全家共成长的温馨时光。
南昌王先生带8岁女儿体验后表示:“以前带娃逛景区,要么孩子觉得无聊,要么大人累得够呛,龙虎山这个竹筏项目,孩子能玩能学,我们也能歇着赏景,终于有了‘全家都舒服’的体验。”
对25-35岁的情侣群体,龙虎山景区玩的是“氛围+专属记忆”。象鼻山夜游,不是简单的灯光秀,而是为情侣打造情感共鸣场景。这种 “不只是卖体验,更是卖回忆” 的做法,让很多情侣把龙虎山列为约会首选地,甚至有游客调侃龙虎山景区快成爱情打卡圣地了。
这种按客群拆需求,按需求做产品的逻辑,背后是龙虎山景区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当文旅从大众市场转向细分市场,泛泛而谈的体验注定被淘汰,只有精准击中某类人群痛点的产品,才能真正留住游客。
从单点创新到生态重构,将七个新品变成一张体验网
很多景区做创新,往往是头痛医头,比如缺夜态就加个灯光秀,缺互动就搞个小游戏,结果陷入创新不少,却没形成合力的困境。龙虎山景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把七大新品当作一盘棋来下,通过“白天+夜间”“刺激+舒缓”“互动+沉浸”的组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验生态,且各产品间形成清晰的联动引流逻辑,让游客玩了一个还想玩下一个。
图源:龙虎山景区
来自武汉的游客赵先生一家,原本计划只玩1天,却因 绿野仙踪竹筏吸引,体验了桨板;傍晚为拍空中丹霞大片尝试速降;晚上又打卡夜游,形成白天组合 + 夜间延伸的消费路径。据了解,新品试运营期间,因多项目吸引延长行程的游客占比显著提升,带动二次消费,实现 “从赚一张门票钱,到赚一段行程钱” 的转变。
更关键的是,这个生态还在重塑龙虎山景区的品牌标签。以前提到龙虎山景区,人们想到的是“道教祖庭”“丹霞山水”,标签厚重但不够鲜活;如今,速降的刺激、桨板的活力、夜游的浪漫、竹筏的治愈,让龙虎山景区多了“年轻、好玩、有温度”的新标签。
图源:龙虎山景区
这种标签升级,让龙虎山在华东文旅市场中跳出同质化竞争,既区别于纯自然景区的 玩法单一,也不同于纯文化景区的体验枯燥,形成独特竞争壁垒,有望吸引更多长三角、珠三角的深度体验型游客。
写在最后
多数资源型景区都面临“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有山有水有文化,却总在“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的犹豫中错失机会。龙虎山景区的实践,恰恰戳中了这类景区的痛点,并为他们的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焕新样本。
龙虎山景区用七大新品证明传统景区的生命力不在于守着过去,而在于贴着时代需求创新。其 “不破坏遗产、不割裂文化、不忽视客群” 的转型路径,让 “龙虎天下绝” 的自然与文化魅力有了新的表达。
未来,随着打卡龙虎山六大新品社交热潮的持续发酵,这座千年道教祖庭、世界自然遗产,必将以更年轻、更沉浸、更多元的姿态,引领华东区域文旅体验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