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渐盈,中秋将至,又到了品尝月饼的时节。在泽州,人们舌尖盼着的,永远是那一口带着柴火香的传统手工月饼。这不仅仅是一种应节的食物,更是一场关于时光与守艺的温暖仪式。让我们一同走进泽州,探寻那块凝聚了匠心与烟火气的手工月饼,品尝其中真正的中秋味。
“十一备柴火,十二去发面,十三十四打月饼,十五谢月明”。在泽州县南岭镇段河村,这段打月饼的顺口溜流传了数百年。每到八月十五,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月饼,俗称“柴火月饼”,用最传统的方式欢度中秋佳节。
其制作工艺包括发面、兑碱、揉面、调馅、造型、捏边、印花、上色、烘烤、包装等10 道工序。和面时要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碱面,和好的面要醒、要揉,醒过的面稍软一些,烤出的月饼酥脆可口。印花,就是在月饼表面印上各式各样的图案。上色,是在月饼表面涂上红糖和柿子熬制的糖汁。
烘烤,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使用的是祖传的柴火烘烤法,柴火最好使用桑柴,味道更纯正。经过约20分钟柴火烘烤,月饼里的水分彻底蒸发,外皮变得酥脆、馅料变得紧实,颜色也变得金黄,一个个黄灿灿、香喷喷、造型独特的月饼就出炉了。
柴火月饼坚持纯手工制作,恪守古法工艺。在选料上极为考究,坚持使用原生态食材,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确保了馅料的纯粹地道。口感上,它入口香甜醇厚,营养丰富,是健康与美味兼具的传统美食。
一套完整的传统柴火月饼共5个,造型大气美观,体量感十足。最大的直径达26厘米,重约2斤;最小的也有17厘米,重约9两。五枚叠放,层层递进,极具观赏性。此外,还有一种传统的小型柴火月饼,色泽焦黄诱人,个头小巧便于携带,口感酥香,同样备受欢迎。
柴火月饼,是萦绕于舌尖的烟火,更是流淌于掌心的传承。那一轮金黄,犹如一轮满月,是手艺人匠心与坚守的无言诉说,也成为中秋团圆桌上,最不可或缺的美食。
来源:漫旅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