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湖南的啤酒,那真是老一辈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夏天一到,长沙这火炉城市,街头巷尾就离不开那股麦芽的香气。想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南本土啤酒厂一个接一个冒头,短短时间就搞出三十多个牌子,覆盖全省每个角落。
白沙、骄杨、雁牌这些名字,现在听来像老照片里的模糊影子,可那时候,它们就是本地人的心头好。市场份额大把,利润滚滚,感觉这产业要火到天边。
谁知道,九十年代后期,一场并购大潮卷来,本土品牌全线崩盘。现在超市货架上,青岛、雪花、燕京这些外来户占山为王,本土的玩意儿早没了影。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小厂子扛不住大资本的碾压,渠道一丢,技术一跟不上,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退场了。 搁谁身上都得感慨一句,啤酒这行当,变化真快。
湖南啤酒的根子,得从1976年说起。那年,长沙城西一块空地上,第一家啤酒厂动工,白沙啤酒就这么出来了。名字取自本地白沙井的水,口感清爽,初期还只做散装,卖得飞起。同期,湘乡那边也建厂,骄杨啤酒紧跟着面世。这俩一带头,湖南的啤酒热就彻底点着了。
短短十年,厂子像雨后春笋,全省高峰期有三十多家,基本沿京广线布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牌子。长沙人自然钟情白沙,它一度吞下长株潭八成市场,利润占全省啤酒业三分之二。衡阳的雁牌,1985年投产,拿过轻工部最受欢迎产品奖,稳稳的本地王者。
株洲的金蕾,用德国工艺酿的,麦香足不涩,还摘过国际金奖。岳阳楼啤酒靠着洞庭湖的资源,香雪在郴州东风那边火起来,吉首的武陵源、永州的潇湘,也都各有地盘。
还有国人、金秀、湘泉、澧州这些小厂,凑齐了“三大四小”的格局:白沙、骄杨、雁牌三强,岳阳楼、金蕾、香雪、武陵源四小。 这阵势,搁现在看,简直是“一城一啤”的湖南版,市民逛超市时,总得挑自家那款,喝着才有归属感。
这股热劲儿,不是凭空来的。七十年代末,湖南经济起步,消费需求旺盛,啤酒这低门槛的玩意儿,正好对上路子。厂子们起步简单,水源好、麦芽本地调配,成本低,卖价亲民,一瓶一两块钱,工人下班一打解乏。
白沙从散装转瓶装,骄杨主打干爽型,雁牌强调获奖光环,金蕾靠进口技术拉品质。这些品牌不光卖酒,还卖本地味儿,长沙的街头比拼、白沙八瓶大赛,衡阳的雁牌庆功宴,株洲金蕾的工厂周边小摊,全都绕不开它们。
九十年代初,市场份额稳固,白沙占大头,骄杨在湘乡周边呼风唤雨,香雪夜市销量爆棚。整个产业链条拉长,收购原料、运输分销,一条龙搞定,利润空间大。
说句实话,那时候的湖南啤酒,接地气得很,不像后来那些大厂的标准化产品,喝着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儿。品牌多,竞争也活络,小厂子间互相借鉴配方,偶尔还联手压价,市场热闹得像过年。 但好景不长,规模小、资金薄的短板,早晚得露馅。
本土品牌齐放的日子里,竞争从没闲着。厂子们为抢市场,使出各种招数。成本压到骨头里,用塑料绳随便捆啤酒箱,销售员扛着上街推销,一箱卖得便宜点,就能多拉点客。
瓶子这事儿更绝,有人出高价回收对手的空瓶,五毛钱一个,那时候一瓶啤酒才一五到两块,回收价顶得上啤酒的三分之一。回收工推车满街跑,叮叮当当响,厂里堆起小山似的瓶子堆。
株洲金蕾的德国工艺虽好,但小厂资金链紧,雁牌的奖项加分,可运输成本高,香雪的夜市热销,靠的就是本地渠道稳。
白沙仗着市场大,仓库堆满箱子,叉车忙活不停,但周边小厂也开始蚕食份额。骄杨的干爽口感在湘乡火,武陵源的山地水源成卖点,潇湘的河边物流顺,这些都让竞争多点花样。
九十年代中,市场开始变味。啤酒价低,规模不起来就没效益,小厂子利润薄,银行贷不动款,技术升级跟不上。大厂从北方南下,燕京、青岛这些,资金雄厚,生产线长,广告砸钱。湖南本土的三十多家,散兵游勇似的,联手都难。
瓶子回收战打到尾声,厂子们意识到,单打独斗不行,可惜晚了。雁牌的衡阳地盘,骄杨的湘乡根据地,白沙的长株潭堡垒,一个个开始松动。金蕾的国际奖听着响,实际销量被低价进口麦芽挤压。香雪的郴州夜市,摊主开始多上外来瓶子,消费者尝鲜心切。
本土品牌这时候,还在为瓶源和绳子费劲,大资本的影子已悄然逼近。说到底,这竞争白热化,是小厂子最后的喘息,露出的裂痕,正好给并购潮递刀子。 搁在今天看,这阶段的湖南啤酒,像极了街头小贩的热闹,风一吹,就散了。
并购潮来得猛,九十年代后期,全国啤酒业洗牌,湖南首当其冲。1997年,燕京在衡阳设生产线,卡车拉设备进厂,旧有格局晃荡。
1998年,株洲金蕾直接停产,机器闲置,工人散去。1999年,燕京吞下衡阳雁牌,厂子易主,雁牌的轻工部奖杯搁置一边。2000年,湘乡骄杨跟上,被燕京收入囊中,原厂变代工厂。
青岛那边不甘示弱,2001年拿下郴州东江啤酒,砸钱扩建到10万吨产能,香雪的地盘跟着晃。2004年,英博集团直奔长沙,收购白沙啤酒厂,打破它一统长株潭的局面,白沙从此冷藏。
资兴的东江湖啤酒拖到2006年才消失,岳阳楼被华润雪花收编,常德的国人、金秀、湘泉、澧州这些小厂,早早关张。英博在2004年全资拿下白沙前,1995年长沙啤酒厂还和马来西亚金狮合资过,成立湖南金狮,年产能6万吨,可外商撤资后,市场份额滑坡,一败涂地。
这波并购,逻辑简单粗暴。大厂看中的是本土渠道网,湖南的三十多家厂子,覆盖三湘四水,收购后直接整合,省去从零建的麻烦。燕京拿雁牌和骄杨,青岛控东江,英博占白沙,雪花吞岳阳楼。收购完,不投钱养品牌,任它边缘化,生产线转产自家货。
白沙的清爽口感,骄杨的干爽,雁牌的受欢迎,全成历史。金蕾的德国工艺,香雪的本地味儿,也跟着烟消云散。2008年,本土品牌全军覆没,超市里哈尔滨、百威、青岛、雪花上位。
这过程,说白了就是资本的游戏规则,小厂子没话语权,地方政府早年护犊子,可挡不住外资和北方巨头的攻势。2008年英博和百威合并前,就已布局湖南,2016年再吞SABMiller,全球霸主稳了。 湖南的啤酒消亡,不是孤例,全国“一城一啤”都这样散场。
并购尘埃落定,湖南啤酒市场重塑得彻底。五巨头割据:英博百威哈啤盘踞长株潭,燕京制衡阳湘潭,青岛控郴州湘西,重庆啤酒突入常德永州,华润雪花从岳阳南下。超市货架整齐划一,推车过去全是外来瓶子,消费者扫一眼,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哈啤,挑着买。
本土的三十多个牌子,2008年后绝迹,白沙雁牌连影子都没。产量倒没跌,反倒增速超全国,大厂带进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管理升级,啤酒更标准化,出口也多了。但这升级,换来的就是本地魂的丢失。
以前的白沙,用白沙井水酿,喝着有湖南味儿;骄杨的命名,带点诗意;雁牌的奖项,添了自豪。现在,全是统一配方,口感趋同,广告里明星代言,少了那份接地气的亲切。
市场垄断稳了,价格战少,品质把关严,但消费者反馈,本土品牌消亡后,啤酒喝着没那么带劲儿。雪花的勇闯天涯,青岛的经典,燕京的纯生,这些全国推的货,湖南市场份额加起来九成以上。小厂子关门,工人转岗,大厂招聘,产业链拉长到全国,但本地就业机会少,原料采购外省化。
英博的长沙厂,产能转移,旧址变仓库;燕京的衡阳线,产自家啤酒,骄杨的瓶子早停。青岛在郴州的东江,扩建后年产翻倍,香雪的夜市摊位,全换青岛货。 这格局,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产业规模大,经济贡献足;坏处是多样性没了,湖南啤酒从“三十朵花”变“一枝独秀”,喝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消亡史看下来,湖南啤酒的教训挺深。起步快,品牌多,是优势,可没抓紧规模和技术,就栽在并购上。大厂的渠道网和资金壁垒,小厂子跨不过去。
全国啤酒业从分散到集中,本土品牌几乎全灭,江苏的百花齐放变雪花青岛两分天下,山东的本地货也跟着散。 搁今天,啤酒市场还得变,小众兴起,或许本土味儿能复苏。但白沙骄杨那些老品牌,重见天日难。
说到底,这行当跟时代绑死,小厂子想活,得早点抱团或转型,不然就成历史一页。湖南人现在喝啤酒,偶尔忆起从前,总得叹口气,那三十多个品牌的热闹,早随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