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在餐饮圈子里,“锅气”是一个常被挂在嘴边的词。
可你要细说它到底是什么,谁也一下子说不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57度湘餐饮集团创始人尚刚以其“敢于炒焦”的理念,认为锅气是恰到好处的焦香味。
湘菜泰斗王墨泉认为锅气其实不止于猛火快炒,炖煮之中也有锅气,其本质在于激发食材本身的香味。
到了网友这儿,对锅气的理解更直白:就是菜品上桌那一分钟,吃着烫嘴,一股热乎劲。
那么,这股让人着迷又神秘的“锅气”,究竟是什么呢?
热、快、香,三者环环相扣
根据大师们经验,以及网友们的理解,锅气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热、快、香。三者环环相扣,其中的门道,全在厨师的一双手、一口锅、一把火里。
1、一热抵三鲜
我们经常看到厨师炒菜的时候,火苗窜起半米高,心里就会想着这菜肯定好吃。
几百度的高温,首先能让食材表面迅速发生一种叫美拉德的反应,催生出层次丰富的独特香气,这是“鲜” 的基础。
同时,高温可以极快地催熟食材内部,最大程度锁住水分,保留鲜嫩口感。
湘菜小炒,讲究的就是上桌时热气腾腾,吃一口,还烫着嘴。
这种“烫嘴巴的感觉”,是体验锅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平常说的“一热抵三鲜”,就是温度对于菜肴风味的决定性作用。
2、湘菜小炒,讲究唯快不破
几百度的高温容不得半点拖沓,厨师必须在分秒之间完成一道菜,慢一秒则老,迟一刻则生,快的意义,藏在两个环节中。
炒的快:湘菜经典小炒黄牛肉,要在十几秒的时间里锁住肉里的汁水,嚼着嫩,还带着鲜气。要是慢了,牛肉发柴,就嚼不动了。
上得快:菜品炒好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端上桌,这个时候的色泽和口味都是最佳状态,炒好的菜若迟迟不上桌,色泽会暗、香气会散,锅气也会“跑掉”。
比如巢爷老味、福膳源这些品牌,特意设计了厨房到餐桌的短动线,确保菜品从出锅到上桌以秒来完成,就是为了让客人吃到“刚出锅的热乎气”。
3、偏焦香味,是功夫也是火候
高温和快炒,最终的落脚点,是那股勾人的香气。这种香气也分为两层:
一层是融合之香。这是一种是食材与食材、食材与调料之间产生的香味。比如辣椒炒肉,是辣椒的清香和猪肉的油脂香经过高温融合产生的一种鲜香。
另一层是焦香之妙。正如湘菜大师尚刚所说的“敢于炒焦”,这不是真的炒糊,而是厨师凭多年经验,精准把控 “将焦未焦” 的临界点,催生出似焦非糊的极致香气。
这种香气危险而迷人,是多年灶台功夫的沉淀,是对火候毫厘不差的掌控,非一日可成。
激发本味,皆可成气
提起锅气,多数人想到的是猛火快炒,但湘菜泰斗王墨泉却提出了“炖煮之中亦有锅气”的观点,这是一种更为广义、更本质的解读。
他跳出了“快炒”的形式束缚,直指锅气的内核——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本身的香味。
比如炖牛肉时,第一步焯水是为了去膻味,但原汤绝不能倒掉。过滤掉杂质后,这锅清汤会重新用来炖牛肉,目的就是留住牛肉本身的鲜气。
炖煮过程中也有讲究,小火慢炖,让锅里的水保持一种似开非开的状态,让牛肉的香味在锅中形成一个内循环,不流失,不挥发。
揭盖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牛肉最本真的浓郁香气,品尝起来是牛肉的原汁原味,这也是一种“锅气”。
在王墨泉看来,这种锅气是一种“食材态度”:尊重本味,善用火功,让时间替火候 “说话”,熬出食材最纯粹的味道。
是人间烟火气和中国式温情
中国人对于食物的味道,除了吃,还是一种文化情感和集体记忆。
所以,我们心中的那份锅气,有时候已经超越了口腹之欲,还是最眷恋的人间烟火气。
邵阳人从外地回到家乡,多晚都要吃一碗邵阳米粉,这是他们心中的锅气。
对家庭来说,锅气是“团聚的仪式”。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父母准备的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是一种团圆的味道。
对记忆来说,锅气是“牵挂的载体”。以前奶奶的坛子里,总是有藏着最让人挂念的腊八豆、盐菜等干菜子,那股熟悉的味道,是一种思念。
对寻常日子来说,锅气是“平凡的浪漫”。情侣下班后回家做饭,你切菜他掌勺,虽然是最简单的饭菜,却藏着两个人的爱意。
对邻里来说,锅气是“温情的连接”。张家给李家的一碗汤,刘家给王家的一张饼,这种滋味同享,让锅气成了守望相助的见证。
或许,这就是我们如此眷恋锅气的答案。它最玄妙之处,不在于技艺,而在于情意;最珍贵的,不止于香气,而在于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