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炸山”,不过是一些人的自我感动
创始人
2025-09-26 18:04:53
0

9月19日,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地区的一场烟花秀炸响了雪山,也炸响了舆论。这场“升龙”烟花秀由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团队共同策划,由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审批通过。

据始祖鸟官方声明,活动本意是为“提升对高山在地文化的关注”,结果却适得其反,被网友们群嘲为“自焚式”营销。日喀则市也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调查结果还未公布。

诉诸始祖鸟的品牌初心——“关注高山”——有些人为什么非要跟“山”较劲呢?从文化角度来看,这跟山岳在人们心中的角色有关。

从上古时期《山海经》里关于山的神话传说,到今人对极限攀登的执着追求,甚至有意识地改造。山早已成为一个意象,寄托着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渴望,但其中有多少只是一些人的自我感动?

跟随本期书单,看看人与山之间发生过的故事,看看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不断地被建构又解构、被神化又异化。

看山是山:神秘的他者

这次烟花炸山事件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一词源于梵语,意为“雪的家园”,这里是世界上最庞大、险峻的山区。

喜马拉雅山下,聚居着藏族、夏尔巴族、门巴族。他们有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喜马拉雅山在其中占据着绝对C位,是无可置疑的神山。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编写的《喜马拉雅的人与神》中,展现了这座古老山脉下孕育的种族灵性和文化精髓:

在这片土地上,苯教、萨满教、藏传佛教融合成多元差异又和谐共存的民族信仰。但无论哪种民族、哪种信仰,“喜马拉雅”都是神的代名。围绕着这座神山,当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圣境文化观”——顶礼膜拜、敬畏有加、遵守禁忌、世代相传。人们带着不可言说的崇拜和畏惧,感恩神山圣湖的馈赠和赐福。

喜马拉雅的人与神

[意]图齐 著 向红笳 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2-06

在人类学家眼中,这种对山的崇拜信仰,源自当地族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解和互动。《文化复合性》一书中,学者们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解读。

他们发现,在藏区几乎每一座高山都被认为拥有自己的山神。大多数山神是作为地域保护神存在,仅为生活在该地的民众所敬仰。山神辐射的信仰范围越广,其等级也被认为越高。当地人通过转山节、朝山节等节日和祭祀舞、跪山神等仪式,反复强化自己与山的连接。

本质上,这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关系互动。在这些仪式性的互动中,人与物质世界二元对立的差异逐渐弥合,人们会产生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感受,从而形成一个族群身份、地域的认同感,并以稳定的结构化形式在民族文化中固定下来。

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

王铭铭/舒瑜 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2015-12

当然,这样的文化建构不只存在于藏地,在高山广布的地区,大多数聚落都存在类似的传统习俗。无论是苏美尔人的通灵塔、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还是中国传说中的昆仑、喜马拉雅,这些山岳都被视为通往神界的门户,是神圣力量的发源地。在《恋地情结》一书中,美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中,充斥着对神秘主义的想象和期待。因为人们需要一个神灵,将现实生活中诉诸无门的渴求或痛苦寄托给它。而山岳宏伟壮阔、高耸入云的形态,在古人心中就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神秘通道,于是山岳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成为连接天地的中介、桥梁。

人们相信,通过山岳可以触及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与神灵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在瞬息万变的自然界中,山岳因其稳固的姿态和长久的存在,而自带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于是,山成为人们心灵上的仙居净土,对山岳崇拜、敬畏、克制的态度也随之自然产生。

恋地情结: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美] 段义孚 著 志丞/刘苏 译

商务印书馆 2019-11

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理性精神普及,人们对山的理解产生了剧烈变化。人燃起探索、追逐乃至征服自然的欲望和信心,大山那层孤傲神秘的面纱,也随着人的踏足逐渐褪去。

看山不是山:征服的渴望

第一个撩起这层面纱的就是科研工作者。197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相关部门的50多个专业、2000多名科研人员奔赴青藏高原开展综合科考工作,臧穆就是1975年第一批前往青藏高原的真菌学专家。

在《山川纪行》里,臧穆写下1975-2000年的科考日记,收集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量一手资料和标本信息。其中并非只有真菌的记录,还有臧穆以博物学视角对青藏高原整体风貌的观察:探究高原间断物种的分布,考证冰川移动、地壳隆升、高原山脉如何发生和形成。

雪山高原的神秘被科学、理性的思维解剖,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成为可供人感知、探索甚至利用的对象。而这些珍贵的科研记录,也为后来涉足这片土地的学者乃至探险家提供了经验资料。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臧穆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10

21世纪初期,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比山更高》中,作者观察到两种民间登山运动的形式。一种是在企业家与精英阶层中掀起的攀登珠峰热潮,他们沿着架设好的攀登路线,在向导的引领下,背着氧气瓶迈向世界最高峰,书写睥睨巅峰的人生传奇。

还有一种是自由攀登者,也是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大多是一群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乐于探索还未被涉足的山峰,开发全新的攀登路线。他们选择以最危险的方式寻找快乐、自我,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

就像书籍开篇引用的那首定场诗:“但是我不想要安逸。我想要神灵,我想要诗意,我想要真正的危险,我想要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动,是人们根据个人经验和社会记忆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精神。

而比起这些诗意的浪漫追求,现实中更多的是残酷。自由攀登者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一类运动群体,遇难者平均年龄仅有31岁。每一个遇难者的背后,都讲述着一个人与自然之间悲痛的矛盾。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

宋明蔚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 / 铸刻文化 2024-06

1991年1月,一个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准备冲击梅里雪山的峰顶(卡瓦格博),但意外发生。连续的降雪让雪山的表层雪越来越不稳定,在登山队驻扎的3号营地雪崩发生,17名队员无一生还,这次事件成为人类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难。

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他本是冲击峰顶的一员,因中途下撤做联络员从而幸免于难。往后的21年里,小林尚志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17位友人的遗体,并将这些故事记录在《梅里雪山》中。

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为神山的守护者。在书里,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某种紧张感……梅里登山的挫折借死亡,凸显了被科技和经济繁荣遮蔽了的两个核心问题:人类与自然、文化与文化应该如何相处。”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日]小林尚礼 著 乌尼尔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 2021-05

看山还是山:敬畏的回归

天灾人祸带来的残酷体验,让人重新意识到自然的强大力量和无可替代性,于是一座座自然保护区在山川大河上立起,限制人对环境的改造。在众多保护区中,国家公园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

在我国,青海三江源是最重要的国家公园之一。《国家公园》一书里,详尽介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质、地貌等自然科学知识,阐明三江源在涵养水源、动植物栖息、维系国家地区生态安全命脉方面的重要功能。

书中强调,国家公园的建立是人与自然互动新阶段的象征,它以国家手段明确划定人与自然的边界,严格保护高原的环境和生灵,禁绝对自然生态可能产生破坏的人类行为。当然,它也容许人们有限地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如何尊重大山、尊重其他生灵,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家公园

[意]安吉拉·艾朵斯 著 邸皓/杨林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2025-04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一个特殊的职业也应运而生——守山人。《守山》中,记录的就是一座雪山与它的守护者的故事。

肖林,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批专业的保护工作者之一。他生在雪山脚下,长在雪山中,工作就是保护这座雪山,从十六岁开始,守护白马雪山整整三十五年。

这三十五年里,肖林守护着这座山上珍稀的滇金丝猴,也守护着无数野外生灵。他恨过这座山,也爱这座山。最后他超越了私人情绪甚至生死界限,让自己与雪山共荣共生。

在一次巡山中,肖林和同事约定死后一起把骨灰撒在白马雪山中。他自述:“我这辈子,事情做了万万千千,我只满意一个角色——我就是生在雪山脚下,终身拜倒在雪山面前,做雪山的奴仆的那一个。这辈子,我只是白马雪山的肖林。”

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

肖林 / 王蕾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 2019-11

而在人文层面,人们也开始反思为了达到某种文化奇观,人为干扰自然的后果,比如大地艺术。

在《褶子2》中,艺术家和学者们探讨了大地艺术创作中引发的生态争议。比如为了创作艺术装置,艺术家们要大规模地挖掘和搬运石头、泥土,这不仅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还用工业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对自然的控制。

同时,所谓的“生态艺术”也可能只是个时尚口号。在材料选择、运输链和能源消耗上,它们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只是建立在自然的沉默和被动承受之上。而承受这些负面影响的往往是当地的原住民,如此反而消解了大地艺术强调的人文“在地性”。

大地艺术:褶子2

汪民安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7

人们逐渐意识到曾经寄托给大山的种种想象和期望,对大山狂热的迷恋和追求,很多都是文化建构和自我感动,就像麦克法伦在《念念远山》中阐述的那样:

人们印象中的山,往往是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和人类想象力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的心灵之山。人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以及社会共同的文化记忆,赋予大山本不具有的特质——比如野蛮、荒凉,比如征服、跨越。”

但实际上,高山的真正恩赐不是它们提供了一种挑战或一场竞赛,成为被人类征服或支配的事物,而是提供了某种更温和而且强有力得多的事物:

它使人们愿意相信奇迹,无论是水在冰块下形成的黑暗漩涡,还是巨石和树木背后苔藓柔软如皮毛的感觉。高山,可以重新激起人对有形世界最简单事物的惊奇。

念念远山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杭海 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24-05

结语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许多户外登山者的心路,也是人面对大山的历程。

这次烟花炸山事件,无论是品牌方、艺术家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展现的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

毕竟和山岳亿万年的存在相比,人的生命实在渺小短暂。人的每一次接近,不过都是山的包容和接纳。

编 辑|张天娇

统 筹|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汴梁读书|这碗登上了《人民日报... 我们河南的胡辣汤又 “火出圈” 了 —— 它同时登上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不看不知道,原来胡辣...
七里文脉藏至味 |城市烟火里的... 徐州美食,是一部承载着数千年历史变迁的生动教科书。漫步于彭城七里这一文脉轴线,从彭祖祠的古老传说,到...
皖美秋日|一场惊艳全城的视觉盛... 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咱们淮南也放大招啦!为擦亮“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的金字招牌淮南以“超级皖 难...
辨析平和好玩的日落景点,各有什... 平和游玩攻略:探寻好玩的日落景点与高性价比之选 在福建的西南隅,平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丰富多样...
时隔13年沪上再问鼎!上海导游...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决赛日前在湖北十堰圆满落幕。经过多轮激烈角逐...
沿着 “二绕” 潮玩杭州都市圈... “钱塘潮起,唤醒环杭的网;一城一韵,却连同一脉书香。从莫干云到西湖浪,从竹海绿到菊海黄,这圈里的故事...
【梦幻临泽】丹霞山脚下的“诗意... 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的七彩丹霞,以其雄浑壮美的独特景象成为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的炽热印记,每年吸引着数以...
襄阳五大景区“十一”齐开放 解...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6日电(王皓月 李欣悦)从古韵新风到江南雅韵,从田园风光到三国风云……2025年...
一站式打卡南北小吃!豫园“小吃... 豫园“小吃王国”焕新、漕河泾元宇宙街区上新、东方明珠爬宠昆虫馆启幕、长风海洋世界“鳐鱼星空”亮相……...
双节假期怎么“游”山亭,具体“... 为让游客度过一个兼具文化内涵与休闲乐趣的假期,山亭区文打造了系列主题活动,针对各类特色节会的详细解读...
严选全球TOP酒企 2025中... 本网讯 2025年9月29日,以“遥指杏花 醉美吕梁”为主题的中国杏花村国际酒博会将在汾阳盛大启幕。...
黑土种红粱,粮心育清香:汾酒“... 九月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大地正披上一袭红装。近十万亩高粱挺拔如戟,穗浪翻涌,将天际染成一片绯红。这...
开盖酒玩起了直播间代金券猫腻,... 临近中秋、国庆双节,白酒迎来销售旺季。当前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转折期,高库存与价格倒挂现象已成为常态。...
威士忌名厂珍稀大酒行情盘点:阿... 阿贝蒸馏厂The Ardbeg是艾雷岛知名的威士忌酒厂之一,成立于1815年,不仅以浓郁的泥煤和复杂...
药膳月饼走俏,要不要尝鲜? 勾建山作(新华社发)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
原创 这... 标题:年糕新解:不摔不打,半小时速成,过年必备佳肴 在这个讲究团圆与喜庆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少不了...
月饼界刮起一阵“爆改风”! 中秋与国庆双节将至,在各大商家绞尽脑汁推出新奇馅料、比拼创意之际,一股来自民间的“再造月饼”风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