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入秋,从一只大闸蟹开始,也从一段可被分享的旅程开始。
秋分过,芦花初绽,蟹脚正肥。当国庆的黄金长假遇见江南的丰腴秋日,常熟沙家浜向人们发出了一份最诚挚的邀请:这里不仅有膏满黄肥的阳澄湖大闸蟹,更有一整片芦荡的秋色与一段沉淀在时光里的水乡故事,等待您来沉浸、品味与收藏。
丰收,是沙家浜秋天最动人的底色。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苏州市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47个“时味苏州”展位将鸭血糯、爊鸡、鸡头米等秋日风物汇聚一堂,而真正的主角,仍是那青壳白肚的“水中珍品”。沙家浜作为阳澄湖大闸蟹的重要产区,2.72万亩的养殖塘域年产量近3000吨,背后是2200多位蟹农的辛勤耕耘。这里的丰收,不仅是产量的稳定增长,更是质量的跃升。当地龙头企业与国家级科技小院合作,推出的“益生蟹”饲料、纳豆蛋白配方等创新技术,正悄然提升着大闸蟹的抗病能力与品质内涵。
当科技赋能传统,风物便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漫步湖强蟹业的蟹塘,你会发现在这片水乡泽国,智慧农业已悄然落地。在AI激光驱鸟系统静默守护,避免了蟹苗在蜕壳期的损失;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回传着水温水质数据,让养殖变得精准可控;农户通过“农机云”APP,便能一键呼叫专家进行远程“问诊”。沙家浜的蟹,从塘间到餐桌的旅程,是一条被科技点亮的质量安全之路。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打破着时令的局限。湖强还创新推出了“蟹肉月饼”,将蟹黄蟹肉的鲜香与传统苏式酥皮巧妙结合,成了游客争相品尝的“可携带的江南味”。而通过速冻锁鲜与精深加工制成的熟醉蟹、蟹黄酱等产品,更让“四季有蟹”从愿景变为现实,沙家浜也由此成为常熟地区首家具备熟制蟹出口资质的企业。
产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美好生活。在沙家浜,你能触摸到这种真实可感的温度。已有8届历史的“螃蟹达人挑战赛”上,捆蟹手的速度与“一抓准”的眼力,是蟹农们对职业的敬畏与自豪。而沙家浜镇农村工作和建设管理办公室正股职干部朱卫峰在访谈中则透露了更深的图景:近2200户养殖户中,虽电商直播尚未完全普及,但“品牌化、礼盒化”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年轻人带来的新营销理念正与老一辈的养殖经验有机融合。“用AI守护蟹塘,把一季的鲜延长为四季的味。” 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显现。
然而,沙家浜的匠心,并不仅仅为了成就一只完美的蟹,更为了营造一段完美的秋日记忆。当夕阳把无边的芦荡镀上金边,江南水乡与红色故地的深沉气质便徐徐展开。住进芦荡村的“有戏小栈”,在侘寂美学的静谧里安顿身心。清晨或傍晚,去阿庆茶馆捧一盏芦根茶,微苦而后回甘,恰似这片土地的记忆在舌尖回响。茶烟袅袅中,听长者讲述《沙家浜》戏文背后的真实故事;随后沿田园步道缓行,看水波潋滟、白鹭翔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眼前从容铺展。这里的秋日,是一场安静而丰盈的感官之旅:眼观“芦花飞雪”之浪漫,舌品蟹宴之鲜香,而心灵,则将历史与自然悄然沉淀——红色记忆从未退场,它已与当下日常并置成画,如被芦苇轻轻托举,温和而有力。
如何回应这场秋日的邀约?最好的回答就是——出发。
一只蟹的旅程,从芦荡边到您的餐桌,承载着水乡的厚赠;一阵风的旅程,从秋分到您的国庆假期,装满了江南的秋意。现在,轮到您的旅程了——从漫步芦荡、闲坐湖岸的悠然,到目睹秋捕、品尝蟹鲜的丰盛,再到为重要的人挑选一份载满心意的礼物。
沙家浜从不遥远,它是一封您可以亲自抵达的“信”。信里写的是风物诗篇,更是您即将发生的故事。把国庆过进芦荡里,把秋天吃在蟹里,这一程,值得您现在就去亲身体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