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鼎煮春茶,瑶杯斟紫霞。茶叶起源于中国,是山茶科下山茶属一种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叶子和芽部。早在5000余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将茶叶作为食物和药物进行开发和利用。
古人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在民间广泛传播,当时被称为“苦菜”,融入日常饮食与疗疾范畴。
陶弘景编写《本草经集注》时,将茶叶列入“上药”之列(意指上品药)。他认为茶可以“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
至唐代,饮茶之风兴盛,对茶叶的认识和研究逐渐深入。唐代的国家本草药典——《新修本草》,将其详细记载,同时提出“茶虽无毒,但不宜多服久服,应斟酌其宜”的观点。后世医家们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中医对茶的认识。
绿茶性寒,红茶性温?
现有观点认为:绿茶性寒,红茶性温,真是如此?
从现在流传下的许多中医本草书籍文献来看,大多数茶其实都是性寒的。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的茶都是寒性的。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认为,普洱茶、安化茶和武夷茶是温性的。而《本草图经》和《证类本草》都认为四川雅安蒙顶山的蒙顶茶也是温性的。近代茶学学者王泽农则认为,广西的六堡茶性微温。另外,《本草纲目拾遗》还主张,四川泸州出产的泸茶是性热而味辛。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大多数茶叶都是性寒的,而普洱茶、安化茶、武夷茶、蒙顶茶和六堡茶性温,只有泸茶性热。
茶类众多,功效各有千秋
绿茶一般具有醒神解热、消食下气、祛痰疏风等功效。其实,其他品种茶叶均由绿茶发展而来,所以或多或少都有与绿茶一样的功效。
黑茶主要包括普洱茶和安化茶,二者都以消食见长,普洱尤其善解油腻,消食去滞,泻肠作用较强。而安化茶则相对缓和一些,更适合日常调理。
青茶,特别是武夷山所产乌龙茶,香浓味厚,可以除烦去腻、醒神解酒。红茶与绿茶的作用比较接近,消脂醒神作用弱于绿茶,却不似绿茶多饮易造成兴奋不寐及胃肠不适等不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大多数茶叶均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可以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而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等活性成分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增强免疫、保护肝脏、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等作用。另外,红茶、绿茶、普洱茶均有调节肠道内菌群的作用,可促进微生态平衡。
饮茶也要讲方法,养生不可盲目
饮茶虽好,仍须有度。中医强调,“茶性寒,过量则伤脾胃”,长期过量饮茶可以伤及脾胃,导致营血耗伤,气血不充。
有些人过量饮茶或者睡前饮茶,可能造成精神亢奋,不眠不休,从而透支体力和精气神。酒后或者空腹大量饮茶,可以引寒入肾经,引发腰酸冷痛、面色萎黄等虚寒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类人不适宜饮茶——
脾胃虚弱的人不宜饮茶。一般来说,饮茶一次应用3克到5克茶叶,内含大约60毫克至200毫克咖啡因,如此已经可以起到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了。再多就算是过量。过量咖啡因会刺激肠胃,可使部分人群出现泛酸、胃疼、烧心等不良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造成胃炎、胃食管反流病、食道溃疡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贫血人群不宜饮茶。长时间、高浓度饮茶,有可能引起部分人群铁剂吸收障碍,加重缺铁性贫血的程度,因此如果本身存在贫血的情况,不宜饮茶。
服药期间不宜饮茶。有研究报道显示,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某些抗生素的作用。因此,若患者存在服药的情况,建议服药后至少间隔30分钟到60分钟后再饮茶,以避免此类问题。
女性处于经期、孕期、产后、哺乳期等特殊阶段也不宜饮茶。在这些特殊的生理时期,为了避免茶叶中的咖啡因及其他活性物质可能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及婴儿健康,须格外谨慎。
除此之外,饮茶的时间、方式也颇有讲究。春秋季节可适当多饮绿茶以清热生津;夏季饮茶宜清淡,既可解暑,又不过于寒凉;冬季则可转向红茶、黑茶,温中暖胃。晨起一杯茶可醒神开窍,午后饮茶有助于消化提神,傍晚之后则宜少饮或不饮茶,以免影响睡眠。茶艺之中蕴含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
茶,是流淌于杯中的文化,亦是养生治未病之良材。唯有明其性、辨其效、饮得其法,才能真正借茶修身、以茶养心,喝出一份健康与安宁。
(作者为普陀区中心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