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节气,江苏大地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稻谷飘香、蟹肥藕熟,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里,江苏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主角——它们不仅是舌尖上的风味担当,更凭借独特的身份认证,讲述着土特产升级为“金名片”,带动产业兴、农民富的故事。
南京六合龙池鲫鱼获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时令风物上市,舌尖上的“地标”盛宴
金秋九月,江苏人的风味餐桌由地理标志产品绘就。江苏众多土特产迎来最佳赏味期,它们凭借其源于特定水土的独特品质,共同奏响了一曲令人垂涎的丰收交响乐。
膏满黄肥的阳澄湖大闸蟹即将开捕,无疑是这场盛宴里亮眼的风味主角。在镇江句容,丁庄葡萄合作联社颗颗饱满的果实正通过盒马等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南通启东的青皮长茄得益于江海交汇处的沙壤土和微盐环境,皮薄肉嫩,成了直播间里的网红特产。南京的龙池鲫鱼以其头小背厚、汤白鲜醇的特质,稳坐本地餐桌的鲜味C位。正当季的宿迁“杉荷园莲藕”刚从荷塘采出,主藕粗壮、清脆甘甜。泰州的泰兴白果,果仁软糯,是秋日滋补的佳品。这每一口地道风味,都因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而更显珍贵。
地标家族扩容,“身份认证”促增收
今年以来,江苏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再次扩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第640号公告,全省新增大批地理标志产品,南通、盐城、宿迁等多地收获颇丰。
其中,南通申报的海门黄鸡、下原蘘荷等1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前,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跃升至29件,连同32件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总量达61件。盐城市有裕华大蒜、滨海白首乌、建湖青虾、阜宁西瓜等19个产品成功入选,使其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总数攀升至92个,数量居全省第二。泰州市有11件产品获得认定,包括兴化大青虾、兴化大闸蟹、靖江香沙芋等,累计获批地理标志总数达37个。
地理标志是产自特定地域、其品质声誉与当地独特自然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产品“身份证”。近年来,这张“身份证”迅速成为了市场认可和农民增收的“通行证”。正如南通一位养殖户的切身感受:“我养了十多年如皋黄鸡,以前没标志,客户总担心不正宗。现在一提‘国家地理标志’,人家立马放心了。”
保护与发展并重,激活品牌价值
江苏省通过强化全链条保护和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地理标志产品赋能。各地知识产权部门多措并举,让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保护方面,镇江市构建了“行政+司法+技术”三位一体保护体系,连续9年开展春茶市场专项整治,并为丁庄葡萄、金山翠芽等产品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丁庄葡萄合作联社整合多家家庭农场,年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超5.5万元。
在发展方面,各地探索创新模式成果丰硕。泰州市创新推出“泰有味·地标宴”,以兴化大闸蟹、靖江香沙芋等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制作四季菜单。今年7月,“如东狼山鸡产品市场分布数据集”获得南通市首个地理标志类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为挖掘地理标志数据价值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系统化的培育和创新的发展模式,地理标志正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丁庄葡萄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地标赋能产业兴,乡村振兴路更宽
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最终转化为产业效益和农民获得感。如今在全省各地,一枚小小的地理标志,正在成为激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金钥匙”。
在宿迁市宿豫梨园湾社区,新获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的“林苗圃早酥梨”还带动了梨产品深加工项目的落地,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00万元收入,并创造近200个就业岗位。对于当地商户而言,地理标志带来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原先一年的收入约15万元,如今仅一个龙虾季的收入就达到了20万元。”淮安市盱眙县尅街一位经营盱眙龙虾的商户表示。这些生动的案例是江苏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升级的缩影。
在这个丰收节里,江苏大地的丰饶,不仅在于五谷丰登,更在于这些“金招牌”带来的发展底气和幸福成色。这正是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