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游客在敦煌印局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新华社兰州9月21日电(记者崔翰超、何问)每当看到游客利用他参与设计的“装置印”给旅途拓下一方印记,25岁的武海熙总会暗自开心。
“我们敦煌印局主打现在流行的‘印’文化,这里的印章图案和文创产品的灵感都来源于敦煌文化。”武海熙是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这家公司正是敦煌印局的运营方。
敦煌印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内,从印章上的纹饰到杯垫上的九色鹿图案,再从奶茶的名称设计到挎包上的飞天形象,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满是沉淀着敦煌文化的各类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一代创作者已不局限于文创产品本身的单一表达。武海熙说,店铺以“印”为切入点,通过咖啡、文创、印章、研学、手作等多元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年轻游客更看重体验感,而不只是简单地购买文创产品。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满是敦煌元素的环境中,喝着我们的特色饮品,给自己创造独有的旅行纪念。”武海熙说,自2024年9月开业以来,店铺最高峰单日游客量达近2000人。
敦煌文化通过文创产品“破圈出海”,让更多游客感受“国潮”的魅力所在。离敦煌印局不远的敦煌市博物馆内有一间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主要销售带有中国风的丝绸制品和文创产品。
9月19日,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店长李芳在整理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外国游客更喜欢直接表达的中国元素,倾向于明显带有敦煌特色的产品。”店长李芳说,店里的丝绸原材料来自苏杭地区,采用传统工艺加工,销售额年年在增长。
文创也让被世界所知所喜的敦煌文化进一步融进人间烟火中。在游客摩肩擦踵的敦煌夜市里,有各类主打非遗技艺的工坊,其中一间名为“敦煌时见”的非遗工坊则以“香”见长。
“我们的香方很多来自《敦煌遗书》,复刻出来就是想通过嗅觉上的感知让今天的人们了解敦煌的味道。”工坊负责人丁磊介绍,这里主要销售线香、合香珠等传统制品,也可让客人亲自体验制香过程,让更多人了解敦煌之“香”。
9月19日,“敦煌时见”非遗工坊负责人丁磊正在工坊内制作合香珠。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丁磊介绍,含多种中草药成分的合香珠具有安神助眠等功效,其制作不仅要考虑中药配伍,还要经过炮制、研磨、合料、成型等过程,游客参与制作过程更能体会产品背后的文化含义。
文化要素已渗透进这座丝路古城的每个角落。敦煌夜市入口处的“敦煌净界”和“敦煌食局”等场景以及带有西域风格的墙面搭配上汉唐风的屋顶,让人仿佛置身古时丝路。
敦煌文旅沙州夜市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永学介绍,敦煌夜市商户数量已增至1200余家,其中约40%商户主营文创产品,2024年敦煌夜市年接待游客量达1800万人次,今年游客人数有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长,文创产业已成为敦煌夜市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