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源:小红书@夜夜爱吃宵夜
2025年夏天,互联网被一碗“丝瓜汤”搅得沸沸扬扬。从抖音博主“累子”的家庭短剧到全网3亿次播放量,从年轻人的“原生家庭吐槽”到品牌的借势营销,“丝瓜汤”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现象级热梗。
“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吧”——这句源自家庭场景的“中国式说教”,精准戳中当代年轻人对“情感绑架”的共鸣,迅速演变为社交媒体的“反讽暗号”。
而在这场全民玩梗的狂欢中,新茶饮品牌率先嗅到流量气息:瑞幸推出“芦荟冰茶”暗喻“丝瓜汤”,兵立王以“阳光青提茉莉”蹭上“绿色降火”标签,茶满方庭更是直接用“话梅柚子气泡水”演绎“年轻人的夏日降火自由”。
这场由短视频博主@累子掀起的“中式家庭伦理剧”热潮,不仅让传统家常菜变身文化符号,更意外撬动新茶饮行业开启了一场“去火经济”革命。
图片来源:小红书
1
梗起:
一碗汤里的代际战争
在@累子9月5日发布的短视频中,母亲用“丝瓜汤”作为情感绑架的武器,将催婚、职场压力等复杂议题强行归结为“肝火太旺”。当儿子第N次拒绝喝汤时,母亲突然倒吸凉气:“你最近怎么脾气这么差?”随即开启养生说教模式。
这段58秒的短剧,以荒诞的逻辑闭环精准复刻了当代家庭沟通困境——所有情绪对抗都被转化为养生命题,所有代际矛盾最终都指向一碗丝瓜汤。
据悉,《丝瓜传》系列视频已更新10条,抖音累计播放量达到6819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到120万。
网友发现,这段对话堪称中式家庭的魔幻现实主义切片:父母用“为你好”的糖衣包裹控制欲,年轻人则在“听不懂人话”和“孝道绑架”间反复挣扎。“丝瓜汤”不是解药,而是代际创伤的显影剂。
图片来源:小红书
梗的传播力源于其“万金油”属性。网友将经典台词移植到职场、婚恋、社交等场景,开发出“丝瓜老奶”“倭瓜养生”等衍生梗。
在B站,有UP主用《甄嬛传》片段配音:“姐姐近日可是肝火太旺?本宫这儿有碗丝瓜汤,喝了便舒坦了”;在小红书,穿搭博主晒出绿色系穿搭并配文:“今日份丝瓜汤穿搭,专治甲方暴躁症”。
外卖平台也加入混战:饿了么上线“丝瓜汤专题页”,美团将话题“喝丝瓜汤防杠指南”推上站内热榜。就连广东清远某餐馆,都推出“丝瓜柠檬茶+煎蛋套餐”,宣称“古法降火配方,老板骂人前必点”。
据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丝瓜汤”梗上架7天内,各内容平台至少出现了20个,其中小红书的话题热搜量占比最高,达到40%。
2
新茶饮“蹭梗”姿势:“来碗降火汤”
面对流量红利,餐饮连锁品牌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比如塔斯汀就玩了个“丝瓜汤汉堡”的花样,文案调动情绪共鸣:“你怎么可以觉得汉堡里加丝瓜烦呢,都是因为你吃太多外卖了,你那个肝火太旺了,那行吧,我以后都不管你了,你爱做什么做什么”。
图片来源:小红书
新茶饮自然不会放过这泼天的流量,如瑞幸咖啡推出“芦荟冰茶”,加入丝瓜汤的对比图,将芦荟的“清热”属性与丝瓜汤的“降火”功能挂钩,既蹭梗又突出产品卖点。
兵立王以“阳光青提茉莉兵”主打“青提+茉莉”的清爽口感,宣传语“年轻人的降火汤,不喝丝瓜喝青提”,直接用“反套路”对话年轻人,强化“拒绝被定义”的态度。
图片来源:小红书
茶满方庭的“话梅柚子气泡水”以“酸甜解腻”为卖点,是奶茶人自己的丝瓜汤,称当与人发生争执时,那就倒吸一口凉气“你这么凶干嘛,你肝火太旺你知道吗!喝一杯茶满方庭丝瓜汤降降火气吧”,用年轻化语言解构“传统降火观”。
当然,这些品牌不是真的做了一批有丝瓜的茶饮,可能他们的研发把头发薅秃也没想出把丝瓜做成饮品的好办法,最后把重任交给宣发,在已有的产品中找到一些能跟丝瓜沾边的策划。
图片来源:小红书
也有品牌将“丝瓜汤”梗从线上话题延伸到线下消费场景,如在门店设置“丝瓜汤梗”打卡墙,文案“今天你‘降火’了吗?”鼓励消费者拍照发社交平台,凭截图可领优惠券。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不直接复制“丝瓜汤”的负面含义,而是提取“降火”“夏日”等中性关键词,将产品功能与年轻人的“情绪需求”绑定。
3
品牌借势的“边界感”:
尊重痛点不消费痛点
不过说到底,“丝瓜汤”梗的底色是年轻人的“情感创伤”,品牌若一味调侃“原生家庭矛盾”,极易引发反感,类似的案例以前就发生过。这也揭示品牌借势需“共情”而非“冒犯”,应聚焦“解决方案”而非“放大矛盾”。
有的品牌借势造势成功,是因为他们弱化了“家庭冲突”,强调“自我关怀”——“你的火气,自己说了算”,既呼应了梗的内核,又传递了积极价值观。
图片来源:小红书
像这样的流量狂欢注定是短暂的,品牌更需要思考如何将“玩梗”转化为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认同?答案或许是:输出与年轻人价值观一致的品牌主张。
比如有品牌在平台投放短片加上一段“鸡汤文”:“你可以不喝丝瓜汤,也可以不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种“支持自我选择”的价值观,与“丝瓜汤”梗背后的“反控制”诉求高度契合,让消费者不仅记住了产品,更记住了品牌的态度。
年轻人通过玩梗表达自我,品牌通过共情获取流量。真正高级的借势,是让品牌成为年轻人的“情绪盟友”——当消费者在品牌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流量便会沉淀为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