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广州什么?
开放包容的氛围,
低调务实的气质,
四通八达的交通,
俯拾皆是的美食……
喜欢广州,
可以有N个理由。
但在众多答案里,
总会有一个词高频“出镜”:
烟火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烟火气,究竟是什么?
它是家门口的小餐饮,是路边的果蔬店,是深夜的大排档,是“好逛到腿软”的批发市场,是老洋楼里的咖啡馆,是毫不起眼但默默陪伴的士多店……
它是“得闲饮茶,够钟食饭”,是“万物皆可煲汤”,是“汗衫、短裤、人字拖”,是“好抵”“平价”“有着数”……
烟火气,展现的是人情味、便利度、松弛感,是惬意的生活、平凡的美好,是人们心中最质朴、最踏实的幸福感。
而所有这些,都与一类经营主体紧密关联——个体工商户。它们“传统”,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不可或缺;它们新潮,网红电商、创意小店,新风扑面;它们“乡土”,传承老工艺,以匠心雕琢经典魅力;它们“国际”,积极走出去,用创意拓展海外市场……
今天,广州市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个体户,一头牵动就业生计、民生冷暖,一头连着市场活力、经济大局。在广州街头巷尾,它们如繁星点点,把这座城市映照得如星河璀璨。
广州,
个体户蓬勃生长的热土。
回望历史深处——
唐时“蕃坊”,外商云集;宋元“好嘢”汇聚双门底;明时“街市繁华,十倍苏杭”……广州,千年商都。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鲜明的商贸特色,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四十多年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涌现出全国第一代个体户。
1979年10月1日,“容光”饮食店在西华路开业,一时间宾客盈门、日进斗金。在那个年代,个体户被称为“街边仔”,无需铺面,摆在哪里都可开张。作为其中典型,“容光”被全国媒体报道,风光无限。
“没到过高第街,就等于没到过广州”。1980年10月,高第街形成全国第一个以经营服装为主的个体集贸市场。作为当时“顶流”,街上商铺密密麻麻,全国商贩蜂拥而至,带动蝙蝠衫、踏脚裤、蛤蟆镜、喇叭裤等风靡全国。
“街边仔,街边女,我开个鱼档来做生意,雅马哈鱼档真威风……”1984年,反映广州个体经济的电影《雅马哈鱼档》,成为全国“爆款”。
1988年,广州市开展“广州改革开放十大成就”评选活动,17万“个体大军”跻身其中——广州个体经济之“生猛”,可见一斑。
广州,因改革而兴,因商贸而盛。遍地开花的个体户,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商都气脉,更是广州敢饮“头啖汤”精神的鲜活注脚。
聚焦今时今日——
就在上个月,广州经营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大关,重回全国城市第三!其背后,个体户“功不可没”。它们——
体量大。1979年,广州发出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经历46年成长、积淀,这个“1”已扩容为138.78万户。以近五年来看,2020年末广州实有个体户111.07万户。这意味着,平均每年都有5.76万户的净增长。
覆盖广。在广州,个体户“触角”广泛,涉足千行百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独占六成之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近16%,可谓两大“强势”赛道。再从空间分布看,个体户正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辐射,将经营版图不断延伸。
新意浓。今年1—8月,广州新登记的个体户中,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增幅高达15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超51%,显示个体户加快融入产业链、现代服务业的新趋势。此外,越来越多个体户正向“名特优新”方向升级,带动整体质量持续攀升。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从营商环境“1.0”到“6.0”改革再到“民营经济20条”,从推出数字化转型“星火计划”到发出全市首张个体工商户“AI帮办”营业执照,焕新蝶变的“千年商都”始终是个体户生长的福地、拔节的沃土。
萤烛点点,聚而成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个体户宛如繁星,微光点点,但并不耀眼。它们规模小、资产少、营收低,不如大企业那般闪耀,也时常不在社会的聚光灯下。可它们的价值远非“产值”可以概括,光芒绝非“微光”所能比拟。
就业“蓄水池”——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无数人来到“遍地是黄金”的广东,而个体户正是他们谋生的重要选择。今天,“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在广州,成为个体户、当个小老板,仍是很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个体户,对应着一个关键词——机会。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租金较低,消费火热,总是以实实在在的机会,让人感受到被接纳的温暖与安稳。
经济“助推器”——
人们常以“青山”喻指经营主体。青山常在,才能生机盎然。个体户如同经济肌体的“细胞”,细胞活才能肌体健。它们活得怎样、长势如何,直接关乎城市的活力强弱。
更何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今天的小店,或许就是明天的“巨头”。个体户融入各条产业链,是民营企业的“孵化器”和“后备军”,往往孕育着新业态、新模式,对于稳增长、促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常说,观察区域发展,既需要广角镜、望远镜,也需要放大镜、显微镜。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在广州,蓬勃生长的个体户正是城市发展的生机所在、活力所在。
引力“塑造者”——
你最看重城市什么?或者说,你会选择在一座怎样的城市打拼?
除了发展机遇、工作前景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生活方式。
此心安处是吾乡。城市,从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组合,更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共同体,应该是人们的情之所系、心之所依。而个体户不仅温热了饭碗生计,更点亮了万家灯火;不仅是劳动者的谋生选择,也极大便利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广州,一间间小店、小铺,直接“拉升”着日常的小确幸、生活的便捷度、城市的宜居感。
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不断上演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服务人的故事。数据显示,2024年末,广州常住人口达18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倘若把视线拉长,广州始终是一座“流量之城”。强大的引力背后,是连续七年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入选“十大旅游向往之城”、被网友称为幸福感最高的一线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正是得益于个体户的繁星点点,广州人情味十足,烟火气浓郁,既可喝咖啡也能叹早茶,既能大展身手也能享受生活,快慢之间切换自如,闯创之余不失惬意,所谓美好宜居正系于此。
所以,个体户究竟有多重要?吸纳和稳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展现和提升活力,弘扬工匠精神、延续文脉商脉、传承岭南文化……可以说,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生机活力所在、引力魅力之源。
如何让点点繁星
更加璀璨?
思想上,理当重视再重视——
这是使命所系。支持个体户发展从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考卷。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个体户发展。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到《关于推进高效办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加大培育帮扶力度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的鲜明态度,一以贯之。作为超大城市,广州更应勇挑大梁,展现服务大局的大城担当。
这是发展所需。再小的个体户,都是市场中的“生命”。它们的数量多少、活跃程度,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全力支持个体户发展,是“四稳”的题中之义,与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直接相关。滚石上山之际、爬坡过坎关头,千方百计支持个体户生长拔节,正是为发展蓄势蓄能、为未来蓄锐蓄力。
这是市场所急。毋庸讳言,当前个体户发展面临一些痛点。竞争压力加大,经营成本上扬,有的在经营场地、招工用工、贷款融资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据统计,近五年,广州个体户新增注销比为1.44:1(即每新登记1.44户、注销1户),反映个体户活跃度仍需激发。为其纾困解难,乃市场所需、所盼、所急。
行动上,必须精准再精准——
要将需求摸透。个体户常常声量微弱、少受瞩目,需要各区各部门不仅盯着重大项目、明星企业,更要往“细微”处看,主动走近它们,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尤其广州个体户数量庞大、业态多元,不同行业、规模、阶段的个体户需求迥异。只有精描“需求画像”,才能更好地量体裁衣。
要将支持升级。针对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要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比如携手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规范互联网平台收费,减轻线上经营负担;根据存续时间、经营状况、纳税情况等多维指标,分级分类,梯度培育,从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到强化质量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把关心支持送到个体户的心坎里。
要将服务做深。结合“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比如借鉴上海、山东等各地经验,持续深化“个转企”改革,打造“个体工商户服务月”品牌,印发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实事清单,开展“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风采宣传和展示……细之又细,精益求精,为个体户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
“‘致广大而尽精微’
是成事之道”
民生为大、发展为大;个体户,则是“小微中的小微”。它们微小却温暖、平凡却坚韧,以拼劲、韧劲、闯劲在广州大街小巷书写着自己的奋斗诗篇。
小者,大之基石;微者,著之开端。所谓高下立判,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毫末之间。服务个体户,就是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更主动一点、更贴心一点、更细致一点,小小的个体户就会有更高的满意度、更大的获得感。
因为繁星满天,所以城市璀璨。当我们用政策温度、服务力度擦亮每一盏奋斗的灯火,以个体之“精微”支撑发展之“广大”——广州必将因星光熠熠更加绚丽斑斓;广大个体户也必将在这片热土上“长”出新生机,在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中书写新传奇!
广言出品
评论员/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振彬
图/广州日报资料图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