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振兴小镇景区宣传部部长琚瑒瑒做客《政务直播间》,围绕“用心护生态 用情做服务:振兴小镇的焕新之路”主题,与市民在线交流,分享振兴小镇从昔日山沟贫困村到“太行无扇之城”旅游打卡地的蜕变历程,以及在生态保护、业态创新、贴心服务等方面的思路与举措。那么,振兴小镇如何以服务为抓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的呢?记者展开实地探访。
“以前村里路难走,年轻人都往外跑,经过这几年新区的建设,现在路平坦了,修建了步行街,我经营的小店旺季人流量大,给我增添了一份收入,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振兴小镇村民申艳丽笑着感慨。这份变化,正是振兴小镇以“生态+服务”激活乡村旅游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振兴小镇依托“太行无扇之城、上党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通过环境提升、智慧赋能、业态创新等举措,从昔日小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让乡村旅游焕发蓬勃生机。
走进振兴小镇,山间林木葱郁,村内街巷整洁,清风裹挟着高浓度负氧离子扑面而来。“优美的环境是景区的‘金字招牌’,我们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小镇景区负责人郝东锋在采访中说。为守护这片“天然氧吧”,小镇持续推进“绿满村庄”行动,几年来累计绿化荒山2000亩、植树69万株,利用村内边角地、空闲地打造公共休闲绿地,让绿色成为乡村底色;在环境治理上,建立“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收运体系,实行垃圾分类管理,重点推进易腐烂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同时完成污水处理站配套管网升级改造,稳步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景区公厕也建立起“县引导、乡统筹、村落实、户负责”的管护制度,处处透着清爽干净。
为了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留下来”,小镇不断丰富业态,挖掘文化与体验价值。漫步小镇,抗战主题广场、孝廉公园、初心园等20余个人文景点错落分布,其中初心园集党群生活馆、村史馆等多馆于一体,成为文化教育与红色研学的热门地;针对不同群体,小镇推出党建考察、人才培训、康养度假、学生研学、农业观光五大板块,全年策划春节嘉年华、根祖文化节、夏日避暑狂欢季、国庆欢庆等主题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今年五一的AI亲子嘉年华上,穿舞狮服的机器狗一亮相就圈粉无数;避暑季新增的亲子戏水区里,“飞人特技秀”“浑水摸鱼”等项目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而到了夜晚,“振兴不夜村”更是迎来一天中的高潮——数百架无人机组成的图案在夜空闪烁,非遗打铁花迸发出璀璨金光,游客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的“五夜”产品体系,让小镇的夜晚热闹非凡。
优质的旅游体验,离不开贴心的服务和过硬的人才队伍。据了解,小镇坚持每日调度机制,根据游客反馈实时优化服务细节,设立多个志愿者服务站,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憩、热水等服务,同时联动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前置保障,设立失物招领专区和便捷投诉渠道,让游客玩得安心又舒心。
贴心服务的落地,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为了让服务能力跟得上旅游发展步伐,小镇在人才培育上持续发力。“服务质量靠人撑,我们专门成立了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为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本土力量。”培训中心副主任 张燕鹏介绍,中心可容纳1000人同时住宿、就餐、学习,已累计开展培训500多期,培训农业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6万余人次,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师资团队,结合初心园、5G智慧馆等场地开展实习实训,让学员把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
眼下,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振兴小镇的道路、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建一个景区,更是要打造宜居宜业的新时代新农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让城里朋友能找到心中的‘诗和远方’。”郝东锋说。如今的振兴小镇,正以生态之美、智慧之变、业态之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