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的海纳百川自然包含了餐饮文化。很多的地方美食到了上海照样发扬光大,粉蒸肉就是个典型。
江西人已经把粉蒸肉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但当地的粉蒸肉却有点像身在闺阁。笔者曾经去赣南的一些农家,亲口尝到他们做的粉蒸肉,是柴火灶上慢蒸两个小时以上才出锅的,极好地体现出赣菜追求的原汁原味。在湖南凤凰,导游说哪家餐馆有没有粉蒸肉,根本不用问,闻也闻得出来,因为那里的小米粉蒸肉上笼蒸到半熟时,香气已经飘过半条街了。
其实,真要论香气扑鼻,诞生于西湖畔的荷叶粉蒸肉绝对首屈一指。江苏作家陆文夫将它称为最好吃的“四块肉”之一。荷叶的清香、米粉的稻香、猪肉的脂香,简直“香”得益彰。我想,这或许是得了曲院风荷的“真传”吧。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了粉蒸肉的烹饪方法:“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不过,上海的粉蒸肉在传承各地技艺时又增添了许多创新元素,成为本帮的经典蒸制菜肴,兼具家常风味与海派特色。食材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也有用纯精的牛肉,调料可以是酱油,也可以是乳腐。与江西等地不同,本帮粉蒸肉更讲究肉质要鲜嫩多汁。
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把湘粤一带的美人称为“糖醋排骨”,而把上海的丽人比作“粉蒸肉”。因为,她推崇的佳丽不是骨感和色重,而是粉嫩和香而不腻。但总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是偏颇,因为作家没有真正领会到粉蒸肉的特质绝不在“脂粉”,而是那股乡土气。
也有人说,再好的粉蒸肉也大抵可以归为预制菜之列。的确,像粉蒸肉这样的佳肴是必须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预制过程,好吃的秘诀就在预制的程序里。所以,大可不必谈“预制”色变。
原标题:《“香”得益彰粉蒸肉丨新民随笔》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