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月饼
八月十五,月亮还没爬上来,厨房里已飘来熟悉的香气,是母亲在做月饼。每年这时,母亲总要提前忙活大半天,说外头月饼再精致,再高档,却少了家的味道。进一步说,是少了母亲的味道。
母亲做月饼不用复杂的模具,却有自己讲究的做法。头天就把青丝、果仁泡软,果仁要选饱满的花生和核桃,仔细剥去内外皮,切成碎粒和白糖拌一起,那甜香裹着坚果的油润,未等做成月饼,我的馋虫就出来了。面粉是自家磨的,筛得细细的,倒在瓷盆里,舀两勺香油慢慢揉进去,手掌一遍遍翻拌按压,直到面团油光发亮,不散不粘手。
母亲做月饼,我爱凑到旁边看。母亲就把揉好的小面团递到我手里,教我按成圆饼,再包进馅料,可我包的总是漏糖。母亲不责备,“一回生,二回熟。”笑着接过我的月饼,用手指将漏糖裂缝的部位捏合,还会捏出简单花纹。母亲的手有点粗糙,是常年干农活、做家务磨出的老茧,但做起活来灵巧,每一块月饼大小均匀,摆进蒸笼像列队的圆圆小月亮。
蒸月饼的间隙,我和母亲一起摆桌子、碗筷,母亲还会煮一壶桂花茶,等父亲和弟弟回来吃月饼。等母亲把蒸笼掀开,热气裹着面粉香、油香和果仁的香扑面而来,整个屋子暖融融。母亲把月饼捡出来,晾到不烫嘴,先递我一块。这时父亲和弟弟也回来了,母亲又给弟弟一块,我拿起一块给了父亲。母亲掰了一小块儿放到嘴里尝尝,说:“看着你们吃,我忙活点也高兴。”
月光爬上窗台时,我们全家坐在院子槐树下,吃母亲做的月饼。今晚的月光真好。母亲做的月饼不过于甜也不腻,咬下去满是果仁的脆和香油的润,青丝的微酸刚好解了甜。
月光下,母亲看着我们,眼里的笑意比月光还温柔。原来这月饼里,揉进去的不只是面粉和糖,还有母亲的耐心与牵挂,每一口都是母亲藏在岁月里对家的爱。
作者简介
郭贵武,黑龙江省讷河市高级语文教师,从教30年,系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静海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开始给报纸、电台写新闻稿,发表新闻作品30多万字。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当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家规》文学作品散见《黑龙江农村报》《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及《新文学》《北国作家》等刊物。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多次在地市级以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