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高铁经过家门口》。吴一波 作
吴征远
粤西高州山区,有一款风味独特的菜式——氹仔鱼三味。
顾名思义,氹仔鱼生长在水氹中,水氹即小水潭。潭不必过大,几平方米即佳。不是所有水潭皆可养氹仔鱼,要有流动的绝对洁净的山泉水,氹仔鱼才以生命相伴。水稍有污染,氹仔鱼便不奉陪,随时舍弃生命而不肯委曲求全。所以,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养氹仔鱼,能留住氹仔鱼的只有几个原生态小镇。
据说,氹仔鱼源于唐朝咸通年间,当时村民为防范火灾,在屋前后挖氹蓄水,后来又引入山泉活水在水氹中养鱼。氹仔鱼只吃青草和芒叶,只有两个手指大,无论采取何种烹饪方式都是人间美味。在高州那几个乡镇,最隆重的待客之宴一定要有氹仔鱼炆豆豉。后来人们又把草鱼(本地叫鲩鱼)放进水氹里养,一般养一年味道已极鲜美。养三年的则是上上佳品,非重大节日喜庆不会轻易捉来烹饪上桌。
同事李老师家在高州马贵镇,有次前去登山踏青时,得其盛情邀请,终于一尝氹仔鱼。到了他家,我们先上屋后的水氹观赏。水氹大概有几平方米宽,碧绿的山泉水从山上流入水氹中,又从水氹中叮咚流出。水清激见底,十几尾氹仔鱼在快乐地游着。主人亲自拿来网兜,捉了两条氹仔鱼。他说,这些鱼已养了三年,我们听后感到庆幸。
为尽地主之谊,主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将这两条鱼做成三份,两份鱼肉,一份鱼骨,鱼肉一份清蒸,一份红烧,鱼头鱼骨用来煮汤,烹饪方法各有其妙。先端上来的是鱼头鱼骨汤,配料是本地花生做成的豆腐。奶白色的鱼汤配上淡墨色的豆腐,轻轻品尝一口,瞬间就呆住了,嘴巴半天也合不上,直呼:“怎么会有这么好喝的汤!”主人微笑着说,慢点喝,还有一锅。
蒸鱼的时候,我特意站在柴火灶旁边,饶有兴趣地观看。为保证原汁原味,主人将一份鱼肉轻轻用盐抹一次,不加任何佐料,然后放到柴火锅里蒸。“这个火候掌握很重要,一般水开后10分钟即可,时间一过便不好吃了。”主人的讲究为这道山野至味攒足了期待。
果然,这道菜鱼肉白如脂,我们迫不及待把鱼肉夹起来往嘴里送,滑嫩的鱼肉顺着口腔下滑,根本来不及咀嚼,鲜美至极。另一份鱼肉则用配料腌制好,然后用本地醇香的花生油炸至金黄,再把茶树菇、干狗豆、豆豉、冬笋干等一齐炆好,刚出锅便香味扑鼻。真是一道比一道好吃,清蒸的鱼肉嫩滑美味,炆的因加了调料,又是另外一道风味。“不能狼吞虎咽,要慢慢品尝。”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可是满座的食客此时全没了交情,吃得风卷残云,汤汁无剩!
氹仔鱼由于材质好,运用其他烹饪方法同样是美味怡人。最庆幸的是,吃完后,主人对我们说,镇里已经设立了“氹仔鱼养殖示范基地”,远方的客人们如果想吃氹仔鱼,冷链鲜美直达舌尖。你看,连深山的鱼儿都游向了大城市,现在的农村了不起!